
间充质干细胞(MSC)广泛存在于人体中,而且伴随着人体的整个生命周期。肿瘤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肿瘤细胞的生长速度远远超过机体的正常细胞。那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 MSC和肿瘤细胞有什么样的相互作用?今天分享的就这个话题深入讨论几个相关知识点。
1990年Diaz-Flores博士发现骨骼和骨骼周围组织血管周围有一种细胞具有祖细胞的特性,能促进血管新生和组织修复的功能,鉴定为血管周细胞(pericytes);随后发现这种周细胞具有向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脐带组织血管的周细胞同样和MSC具有相似的基因谱。从各种组织中分离出来的周细胞产生的MSC,都具有相同的细胞表面抗原及其体外多能性。小鼠实验证明MSC分布在全身血管周围,因此几乎全身所有的器官和组织基质中均存在MSC。重要的是,MSC可以从每个血管化的组织中分离出来,甚至可以从月经中分离出来(即破碎的血管释放血管周细胞)。因此Caplan教授提出大多数间充质干细胞是从血管周围或壁细胞(周细胞)分化而来的。
所以,基本上有大血管存在的地方,都会有MSC的身影。当然了,脐带中存在含量更丰富的MSC。
肿瘤细胞要想不断增殖,那就需要有大量的血液供应,所以肿瘤组织内部出现血管的生成,自然伴随着大量的周细胞(或MSC)来参与组建血管。1999年,Maestroni等在肺癌和黑色素瘤的肿瘤部位找到MSC。随后,MSC被证明存在于多种肿瘤组织基质中,包括黑色素瘤、胰腺癌、卵巢癌、结肠癌、乳腺癌、肺癌、恶性胶质瘤和Kaposi肉瘤。

另外,MSC具有趋化到炎症部位的本能,而肿瘤具有“不能治愈的损伤”(慢性炎症)的特性,此特性能吸引体内的MSC趋化到肿瘤部位。包括机体里在脐带中的MSC,均会被募集趋化到肿瘤的部位。

因此,在肿瘤组织里发现MSC的存在,更可能是MSC在尝试消除肿瘤部位的慢性炎症,只是限于数量和某种功能的缺失,导致不能有效地清除这个慢性炎症,反而会促进了肿瘤细胞的增殖。
目前认为肿瘤干细胞并不是来源于正常的干细胞,而可能是肿瘤细胞在生存压力下的进化突变结果。肿瘤干细胞在自己的巢(niche)里维持自身的更新和持续分化为肿瘤细胞。不仅正常健康的MSC不具有形成肿瘤的能力,即使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的MSC,也不具有形成肿瘤的能力。其实很好理解这点,如果正常健康的MSC能形成肿瘤,那么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伴随着肿瘤的生长,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既然人体内存在的MSC不具有成瘤性,那么MSC经过体外扩增培养后,是否具有成瘤性?研究发现,人MSC经过体外培养低代数扩增后,也不具有成瘤性,但高代数扩增能引起MSC染色体异常。骨髓MSC在培养至18代的时候出现了染色体异常和端粒酶缩短,而脐带MSC在培养至30代才会出现染色体异常。但是一般都会应用10代前的MSC,所以不用担心染色体异常的问题。

2010年的一篇由法国13个科研单位共同发表在《血液》杂志的实验文章,发现人MSC在P1代的时候就可以出现染色体异常(非整倍数),但是染色体异常并不影响到MSC的倍增时间;而且小鼠成瘤实验证明,即使MSC的染色体异常和长期培养导致的衰老,回输到小鼠体内后并不能成瘤。

实验证明染色体异常的MSC也不具有成瘤性,但是体外培养导致的染色体异常和MSC衰老密切相关。衰老的人MSC的功能变化主要与细胞发育、细胞生长/增殖、细胞死亡、细胞信号转导/相互作用和细胞运动有关。所以,临床应用的时候,还是选择年轻态的MSC更合适。
上海本正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干细胞是从脐带、胎盘中提取的一种修复器官机理的未完全分化的原始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项分化和高度繁殖的能力,医学上称为“万能细胞”,它是形成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起源细胞。干细胞对临床上一些疑难疾病的治疗如:脑瘫、老年痴呆、脑萎缩、帕金森病、中风、肝硬化、糖尿病、红斑狼疮、股骨头坏死、软骨和关节损伤、心脏和脊髓损伤等,取得显著效果,它拥有更加鲜活细胞能量,可以快速、有效进入体内,分泌多种有益细胞因子,调节体内微环境,激活干细胞再生能力,重启时光之门,追溯青春绽放源头,实现对人体衰老状态减缓,同时有效改善身体亚健康以及预防肿瘤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