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组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利用障碍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随着时间推移糖尿病会对自身的多种组织器官以及系统带来严重的损害,尤其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等具有慢性损害以及功能障碍。糖尿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最普遍的一类疾病。
最新研究数据表明:糖尿病的知晓率仅为36.5%,只有32.2%的患者接受诊疗,且接受诊疗的患者中仅有49.2%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得到了有效控制(<7%),这种情况容易导致糖尿病并发症,降低了我国糖尿病诊疗的有效性,同时,巨大医疗费用也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压力,有效控制糖尿病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任务。
现阶段糖尿病的治疗通常包括口服和注射抗糖尿病药物, 可以减轻高血糖症或暂时改善目标组织中的胰岛素敏感性, 但它们既不能逆转胰岛素抵抗,也不能逆转进展性和必然性的β细胞功能障碍,因此,需探索新的策略以实现最佳的血糖控制。
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间充质干细胞(MSC),因具有取材方便、多向分化和自我更新等特点,被部分研究者用于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干细胞可以改善血糖控制和β细胞功能,为治愈2型糖尿病带来了希望。
有学者设计了一项使用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hUCB-MSC)治疗T2DM患者足部疾病的临床研究,并指出hUCB-MSC治疗后血糖水平和所需胰岛素剂量降低伴随着临床状况的改善。
目的:一项前瞻性临床治疗,探讨干细胞对T2DM的疗效和安全性,并进行12个月随访。
方法:研究人员纳入22例T2DM患者(空腹血糖≥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7%),平均年龄为52.9±10.5岁,平均病程为8.7±4.3岁。所有患者进行2次干细胞治疗,治疗方式为1次静脉内注射和1次胰腺内腔内注射(导管插入),治疗后进行1、3、6和12个月进行耐受性测试。
评估指标是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空腹血清C肽水平的变化,次要指标包括胰岛素需求量,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炎症标志物和T淋巴细胞计数。
①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
空腹血糖水平在干预后的不同时间呈下降趋势,随访中稳定在7.18±1.8mmol/L;餐后2小时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显示,干细胞治疗后1个月最大幅度降低,然后不同时间点缓慢增加。

第1个月先下降,然后逐渐上升直至在第6个月达到峰值,在第12个月又略有下降。β细胞功能的HOMA-2B模型评估从基线的65.99±23.49%显着增加到在6个月随访的98.86±43.91%,12个月随访为86.0±37.1%。

③胰岛素需求和口服降糖药
17例胰岛素治疗患者的胰岛素需求量逐渐减少,5名其需求量减少了≥50%;另外5例口服降糖药的患者中,1例在干细胞治疗3个月后完全无需用药,仅通过饮食和运动干预血糖控制良好,其余4例患者口服药物需要量减少了50%。
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量下降;IL-6、IL-1β、TNF-α三种相关因子的血清水平显着降低,IL-10水平上调。结果:干细胞显著降低了葡萄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改善了C肽水平和β细胞功能,以及全身性炎症和T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的标志物。安全性评估方面,没有发生与干细胞治疗相关的主要不良事件。
上海本正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干细胞是从脐带、胎盘中提取的一种修复器官机理的未完全分化的原始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项分化和高度繁殖的能力,医学上称为“万能细胞”,它是形成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起源细胞。干细胞对临床上一些疑难疾病的治疗如:脑瘫、老年痴呆、脑萎缩、帕金森病、中风、肝硬化、糖尿病、红斑狼疮、股骨头坏死、软骨和关节损伤、心脏和脊髓损伤等,取得显著效果,它拥有更加鲜活细胞能量,可以快速、有效进入体内,分泌多种有益细胞因子,调节体内微环境,激活干细胞再生能力,重启时光之门,追溯青春绽放源头,实现对人体衰老状态减缓,同时有效改善身体亚健康以及预防肿瘤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