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质疏松这个词一般都出现在老年人身上,不过近期的热搜发来提醒:这届90后00后离骨质疏松不远了。
甚至还有#冲上热搜!大学生掰手腕,手臂断了#的新闻。
据新闻报道,一名大二男生,却因掰手腕检查出骨质疏松导致左肱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
来自北方的刘同学看起来身体结实,今年21岁的他在湖南读大学二年级。几天前,刘同学和同寝室的小伙伴玩掰手腕,“就是晚上跟朋友闹着玩”但没想到对方一使劲,只听到咔嚓一声,手部出现变形,自己的手臂竟然断了。
在很多人看来,骨质疏松大多都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
根据我国2018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其中男性为6.0%,女性为32.1%。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到32.0%,其中男性为10.7%,女性为51.6%。
无论怎么想,都很难想象出年纪轻轻的得了骨质疏松。
我国首次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岁以上人群对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知晓率低至11.7%,与之对应的,是年轻人群“骨松”比例不断攀升。《中国骨密度状况调查报告》显示,35 岁后骨质疏松发病率从 1%上升至 11%。
咖啡续命、过度防晒、节食减肥、能躺则躺……年纪轻轻骨头不行,有专业人士认为这和现代人生活习惯有关。
骨质疏松最基本的过程是骨量减少,也就是骨头被“掏空了”。
很多年轻的朋友看了新闻会担心自己,会不会也像里面的主人公一样二三十岁骨头就已经酥了?
而实际上二三十岁的人,骨量还是在增长的,三十到四十岁之间,骨量的增长达到峰值,此后开始慢慢丢失。
很多年轻人在增长的年龄出现骨质疏松,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运动。
骨骼起支撑,承载外力的作用,骨头,它具有生物活性,会调整自身的密度和坚硬程度来适应对应的外力,这就是著名的沃尔夫定律。
经常运动,让骨骼受外力刺激,骨量就会增长以增加这种承载外力的能力。反之,缺乏运动,骨骼总不受外力的刺激,骨量就会减少从而降低这种支撑能力。
当然也有可能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如吸烟、酗酒、喝太多的浓茶、咖啡等等。
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主要以药物方法为主。然而这种治疗方法花费高,需要长时间治疗,并且存在药物毒副作用,同时疗效并不理想,因此需要寻求更理想的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希望通过促进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来治疗骨质疏松症。由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衰老已被证实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之一,补充健康的间充质干细胞增加干细胞增殖数量,加强成骨分化能力,促进骨形成,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选择之一。

日前,发表在《干细胞杂志》上的临床研究显示,围产组织间充质干细胞有助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改善身体功能。
这是首次针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干细胞临床治疗。这是一项随机、开放标签的治疗,治疗对象为二十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涉及到的药物有特立帕肽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特立帕肽是一种骨质疏松症药,优先刺激成骨细胞活性。
1年的随访评估发现,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特立帕肽治疗是可行和可耐受的,通过促进骨结构对骨折愈合有临床益处。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指存在于新生儿脐带组织中的一种多功能干细胞,它能分化成许多种组织细胞,包括脂肪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肌肉细胞、肌腱细胞等等,可向多个方向进行分化。
干细胞可以替代和修复死亡和受损的细胞,干细胞具有“趋化性”,即干细胞会“有目的”地迁移到相应的病灶或细胞损伤处。替代或修复死亡或受损伤的细胞,直接起到修复损伤组织的作用。
其次,干细胞具有强大的“旁分泌作用”,能分泌各种机体所需的神经营养因子、抗凋亡因子等,参与血管生长、骨修复、造血调控、神经营养等,改善机体各个系统的机能。
此外干细胞可以通过其免疫调控机制参与塑造和调控局部免疫微环境,在免疫紊乱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干细胞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基于其独特的生物学功能,以干细胞为中心的再生治疗或替代治疗将带来新的希望。
随着对干细胞再生以及修复潜能的进一步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干细胞即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上海本正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干细胞是从脐带、胎盘中提取的一种修复器官机理的未完全分化的原始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项分化和高度繁殖的能力,医学上称为“万能细胞”,它是形成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起源细胞。干细胞对临床上一些疑难疾病的治疗如:脑瘫、老年痴呆、脑萎缩、帕金森病、中风、肝硬化、糖尿病、红斑狼疮、股骨头坏死、软骨和关节损伤、心脏和脊髓损伤等,取得显著效果,它拥有更加鲜活细胞能量,可以快速、有效进入体内,分泌多种有益细胞因子,调节体内微环境,激活干细胞再生能力,重启时光之门,追溯青春绽放源头,实现对人体衰老状态减缓,同时有效改善身体亚健康以及预防肿瘤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