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4月,一份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的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我国,18-29岁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经达到2%,30-39岁之间的是6.3%,而在1996年,这两项比例分别是0.56%和1.36%。
在中国,每年有约83.4万人死于糖尿病引发的各类并发症,这一数字比排名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第一位的肺癌,多了整整20万。一场空前盛大的“甜蜜危机”正在向我们袭来。
“不治之症”、“不死的癌症”一直是压在糖尿病头上的两座大山。
尽管糖尿病并不像癌症那般给人带来“生与死”的威胁,但长期服药和并发症的纠缠也让一众糖友身心俱疲。
在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发布的《2021IDF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0版)》中,可以看到全球成年糖尿病患者人数从1980年1.08亿增加到2021年的5.37亿,预计到204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7.83亿。
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估计,我国已经成为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新版IDF地图数据显示,过去的10年间(2011年~2021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由9000万增加至1亿4000万,增幅达56%,其中约7283万名患者尚未被确诊,比例高达51.7%。
未来20余年,虽然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增幅会趋于下降,但患者总数将增加到2030年的1.64亿和2045年的1.74亿。
➤糖耐量受损(IGT):2021年,我国约有1.7亿成年人伴有IGT,相比2011年增长6倍。➤空腹血糖受损(IFG):2021年,我国约有2700万成年人伴有IFG,2045年这一数字或增长至约3000万。➤1型糖尿病新发人数:2021年,我国1型糖尿病新发人数,0-14岁为0.49万,0-19岁为0.61万;➤1型糖尿病患者人数:2021年,我国1型糖尿病患病人数,0-14岁为2.96万,0-19岁为5.6万。
2021年,我国妊娠期糖尿病患病率为8.6%,仅一年中受到妊娠期高血糖影响的活产数高达870余万,其中妊娠期间首次发现受其他类型糖尿病影响的活产数超过100万。
不同年龄组成年人(20~79岁)因糖尿病死亡的人数
糖尿病是世界范围内死亡率的主要驱动因素,但其影响因地区而异。据估计,2021年约有670万成年人(20~79岁)死于糖尿病或其并发症,这相当于该年龄组中全球因各种原因死亡的12.2%。
由于人口众多,中国每年死于糖尿病的人数最多,约有140万人。
糖尿病不仅会对患者身体产生影响,如果日常生活中控制不好还可能会出现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糖尿病是导致失明、肾衰竭、心脏病,以及中风和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同时家中成员患有糖尿病也会加重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如自费医疗支出的增加、家庭收入的减少等。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导致多种病变,主要是血管并发症,累及微血管及(或)大血管。免疫功能受损是另外一个主要并发症,因为高血糖可直接影响机体的细胞免疫。
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中三种最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并发症形成的基础,这三种并发症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
微血管病变也可以明显减慢皮肤伤口的愈合,因此即使伤口很小,也可能发展成为深溃疡并且容易感染。采用强化治疗来控制血糖可以预防很多上述的并发症,但并不能逆转已经存在的病变。
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是糖尿病的特征性表现,由高胰岛素血症、血脂异常及高血糖所引起,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中风、外周动脉病变。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诊断有赖于病史和体格检查;筛选试验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治疗方法主要是严格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控制血糖、血脂、血压,戒烟等。相对于微血管病变,单独强化控制血糖对于预防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效果不佳。
目前认为,糖尿病性心肌病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高血压和左心室肥大,微血管病变,血管内皮及其自主功能障碍,肥胖及代谢紊乱等。由于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的损伤,患者可发生心衰,特别是在心肌梗死后。
由于高血糖对粒细胞和T细胞的功能有抑制作用,糖尿病患者较易发生细菌及真菌感染。其中最常见的是黏膜皮肤的真菌感染以及足部的细菌感染,后者可因下肢的血供不足和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而加剧。
5月上旬,Journal of Diabetes刊发了一篇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教授所带领团队进行的研究。
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T2DM)比同龄的一般人更容易患上癌症,其中,女性可发生的癌症多达13种,男性则为11种。男性患者比一般人群的癌症发生率高34%,女性则高62%。
糖尿病患者罹患某些风湿性疾病的风险增大。患者也可以出现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无关的眼部疾病(如白内障、青光眼、角膜擦伤及视神经病变);肝胆疾病(如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胆囊结石);皮肤病(如癣、下肢溃疡、糖尿病性皮肤病、糖尿病脂性渐进性坏死、糖尿病性硬皮病、白癜风、环状肉芽肿和黑棘皮病)。此外,抑郁症和痴呆也较常见。
一直以来,胰岛素的发现堪称糖尿病治疗史上的“巅峰之作”。从1921年被发现到如今的广泛应用,胰岛素走过了辉煌的100年,这个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医学突破,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直到今天,它也仍然是1型糖尿病患者唯一有效的常规治疗方法。
但逐渐的,人们开始发现,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随着时间推移,胰腺β细胞衰竭和β细胞死亡是所有类型糖尿病的共同特征。尽管目前药物和胰岛素可以帮助长期控制血糖水平,但它们不能治愈甚至改善胰腺β细胞的健康。
间充质干细胞对于胰岛以及胰岛β细胞的保护、修复作用
近年来,我国干细胞领域发展如火如荼,而糖尿病作为干细胞重要的应用方向,得到了极大的关注。通过美国临床试验注册网站检索,全球正在开展的糖尿病相关干细胞治疗临床共计208项,其中我国注册项目42项,主要涉及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以及糖尿病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并发症的治疗。
治疗1型糖尿病的同种异体干细胞,可分化成胰岛细胞,通过静脉回输,然后其可分泌胰岛素,从而补充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绝对缺乏的情况。早些时候,科学家已经公布了首例接受治疗的1型糖尿病患者数据,这名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第90天时,恢复了自身胰岛素的产生,并将每天胰岛素注射减少了91%。
近期,该患者随访270天的最新数据再次发布,结果显示该患者已经完全不需要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注射来控制血糖水平,HbA1c已下降至 5.2%,完全在代谢健康的非糖尿病成人的范围内。
合作医院开展的有关间充质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是一项单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91名患者被随机分配到接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或安慰剂静脉输注三次,每次间隔4周,并随访48周,主要终点是48周时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7.0%且每日胰岛素使用下降≥50%患者的百分比,次要终点是代谢控制、胰岛β细胞功能、胰岛素抵抗和安全性的变化。
结果显示,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组中的患者明显减少胰岛素使用、持续降低血糖水平、有效地降低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在糖尿病并发症方面,干细胞治疗也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心肌病是2型糖尿病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并发症。
研究证实,在糖尿病心肌病动物模型中,静脉输注MSCs(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可改善实验动物心脏功能,促进心肌细胞增殖及血管生成,增加心肌小动脉密度,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减少心肌纤维化,抑制心脏重塑,改善心肌功能。
MSCs输注后,糖尿病动物可出现伴或不伴有血糖水平改善的尿微量白蛋白减少,肌酐清除率升高,肾小球形态改善,系膜增厚减轻,巨噬细胞浸润减少。此外,动物实验表明,MSCs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发神经病变、糖尿病创面愈合方面均有显著疗效。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患病率仍然处于上升阶段,且上升幅度较大。糖尿病带来的健康负担仍然是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重大挑战。相信不久的将来,在领域内专家学者和监管机构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攻坚克难,使干细胞治疗在糖尿病领域大有所为。
上海本正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干细胞是从脐带、胎盘中提取的一种修复器官机理的未完全分化的原始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项分化和高度繁殖的能力,医学上称为“万能细胞”,它是形成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起源细胞。干细胞对临床上一些疑难疾病的治疗如:脑瘫、老年痴呆、脑萎缩、帕金森病、中风、肝硬化、糖尿病、红斑狼疮、股骨头坏死、软骨和关节损伤、心脏和脊髓损伤等,取得显著效果,它拥有更加鲜活细胞能量,可以快速、有效进入体内,分泌多种有益细胞因子,调节体内微环境,激活干细胞再生能力,重启时光之门,追溯青春绽放源头,实现对人体衰老状态减缓,同时有效改善身体亚健康以及预防肿瘤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