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由于心肌梗死后心肌的再生能力有限,心肌梗死及其导致的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在我国35~74岁人群中,约有心力衰竭患者400万人,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
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和血管共同组成,心脏将血液输送至全身动脉,经由毛细血管进行营养物质、氧气、代谢废物等交换,之后血液进入静脉,由全身静脉输送回心脏,从而形成心血管系统。目前属于心血管疾病高发季节,尤其老年人、肥胖人群等需要小心防护。
虽然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内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已取得很大进展,但是,对于心力衰竭为代表的终末期心脏病治疗目前还没有大的突破。心脏移植又受到供体缺乏、免疫排斥和巨额经济费用等的限制,使其不能作为一种常规的治疗手段。
细胞治疗,即将干细胞回输至心肌梗死区,增加或保持心肌细胞数量、促进局部血管新生、改善心肌缺血、提高缺血心肌的收缩功能,或许能成为治疗终末期缺血性心脏病的新方法。
在2019年《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发表的一篇文章研究了关于IL-33过表达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再次表明干细胞可用于治疗心肌梗死。
该研究使用的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注射方式进行治疗,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大鼠的炎症水平和心功能。超声心动图显示,注射IL-33-MSC的大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对照组的大鼠增强。且对大鼠心脏组织的尸检分析显示纤维化明显减少。说明该类IL33-MSC注射可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功能并减轻炎症。
2018年,科研团队在国际杂志《Stem Cell Research and Therapy》发表研究成果。用16头被称为“Bama”的小型猪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扎猪的冠状动脉,以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
通过给小型猪静脉输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发现治疗后心脏功能有明显改善,可显著减少梗死心肌的面积。因围产期干细胞取材方便、无创、在采集时无痛苦,便于标准化、规模化扩增培养。在未来的治疗中将发挥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心肌细胞分化
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心肌的微环境下,回输的干细胞能够分化为心肌细胞,表达心肌特异的基因,增加心肌细胞的数量,从而提高心脏的射血功能。
二、细胞融合
研究发现,干细胞回输到局部心肌梗死区后,在梗死区周围发现融合形成的新的心肌细胞,而不是心肌分化后的心肌细胞。
三、旁分泌
干细胞能够分泌促血管新生因子,通过组织间隙作用于周围细胞,发挥重要的旁分泌作用,促进血管新生、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促进心肌前体细胞增生分化,从而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四、激活内源性修复
回输的干细胞促进内源性干细胞向心肌梗死部位定向趋化移动,分化为心脏所需的心肌细胞、内皮细胞或成纤维细胞,从而修复心脏损伤。
五、神经芽生
促进局部神经再生,增加交感神经密度,增加心脏收缩力,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干细胞临床应用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领域的前景潜力十足,能够再生心肌细胞,促进心脏功能恢复等,将会为心脏疾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干细胞是从脐带、胎盘中提取的一种修复器官机理的未完全分化的原始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项分化和高度繁殖的能力,医学上称为“万能细胞”,它是形成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起源细胞。干细胞对临床上一些疑难疾病的治疗如:脑瘫、老年痴呆、脑萎缩、帕金森病、中风、肝硬化、糖尿病、红斑狼疮、股骨头坏死、软骨和关节损伤、心脏和脊髓损伤等,取得显著效果,它拥有更加鲜活细胞能量,可以快速、有效进入体内,分泌多种有益细胞因子,调节体内微环境,激活干细胞再生能力,重启时光之门,追溯青春绽放源头,实现对人体衰老状态减缓,同时有效改善身体亚健康以及预防肿瘤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