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剧,与年龄增长密切相关的骨关节炎(OA)的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60~69岁老年人OA发病率为62.2%,70岁以上为62.1%,以疼痛、肿胀、畸形、晨僵、活动受限等症状为主,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
间充质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SCs)不仅易于获取培养,而且治疗OA疗效显著,能缓解疼痛,改善功能,促进软骨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目前相关的研究较多。
①旁分泌:研究表明MSCs参与组织修复的主要机制是通过旁分泌活性,产生多种具有各种特性的营养因子,减少组织损伤,增强组织修复。
②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和趋化因子的浓度。UC-MSCs对OA的软骨及滑膜具有保护作用,其与抑制炎症反应相关。
③归巢调节:MSCs会优先聚集在组织损伤和炎症部位。在治疗OA时,MSCs能靶向传递到受损的关节软骨,抑制免疫介导的软骨破坏,并通过软骨分化和内在残余修复的旁分泌刺激促进软骨修复。
2020年《中国实用医药》杂志第25期,张婷等人发表了文章《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炎的效果和机制》,再次证实了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炎的有效性。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82例骨关节炎患者,根据疗法不同分为A组与B组,各41例。A组患者予以塞来昔布治疗,B组患者予以塞来昔布联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结果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0.24%高于A组的73.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WOMAC评分及软骨缺损最大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VAS评分(1.65±0.21)分、WOMAC评分(15.51±6.15)分均低于A组的(2.93±0.48)、(22.84±7.68)分,软骨缺损最大径(7.83±2.50)mm2小于A组的(10.89±2.76)mm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炎的效果显著,且可有效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抑制关节骨滑膜炎症反应,促进软骨恢复,值得推行。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曾报道,2015年1月-2016年1月,浙江一家医院生物治疗中心进行了一项研究,将36例中重度退行性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细胞治疗组关节腔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每月1次,2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每周1次,5次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完成1个疗程治疗,均随访6个月。
治疗后3、6个月细胞治疗组各项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关节腔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炎可显著改善患者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
一项研究对128名接受软骨下骨钻孔微骨折术结合UC-MSC与HA治疗的患者进行了2年跟踪随访,发现病变部位有明显改善。对比接受UC-MSC结合HA治疗与接受微骨折术的患者术后5年随访结果,发现前者的治疗效果更好。对比微骨折术分别结合脐带来源的MSC与UC-MSC治疗,发现两组均有良好修复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在进行胫骨高位截骨术 (HTO) 中联合UC-MSC治疗,关节镜下随访观察其效果良好。对比HTO手术分别结合脐带来源的MSC与UC-MSC的治疗效果,发现UC-MSC组软骨修复情况更优。因此,UC-MSC对于OA治疗中软骨修复效果更佳。
预计不久的将来,间充质干细胞药物有望成为更多关节炎患者的福音,为他们减轻疼痛,恢复行动能力。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备数量丰富、活性好、采集无痛苦、低免疫原性等优点,临床应用范围较为广泛,潜力十足,使用不需配型,全家人都可应用,是制备干细胞药物的优良选择。
干细胞是从脐带、胎盘中提取的一种修复器官机理的未完全分化的原始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项分化和高度繁殖的能力,医学上称为“万能细胞”,它是形成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起源细胞。干细胞对临床上一些疑难疾病的治疗如:脑瘫、老年痴呆、脑萎缩、帕金森病、中风、肝硬化、糖尿病、红斑狼疮、股骨头坏死、软骨和关节损伤、心脏和脊髓损伤等,取得显著效果,它拥有更加鲜活细胞能量,可以快速、有效进入体内,分泌多种有益细胞因子,调节体内微环境,激活干细胞再生能力,重启时光之门,追溯青春绽放源头,实现对人体衰老状态减缓,同时有效改善身体亚健康以及预防肿瘤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