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衰竭(简称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肝脏的合成、解毒、代谢和生物转化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肝移植是公认的治疗肝衰竭最为有效的方法,但供体紧缺、移植后免疫排斥及高额费用限制其广泛应用,人工肝只能暂时性替代肝脏功能。
在我国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是肝炎病毒(尤其是乙肝病毒),其次是药物及肝毒性物质(如酒精、药物、化学制剂、毒蕈等), 自身免疫性肝炎、遗传代谢性疾病,手术、创伤、缺血、肿瘤都可以引起肝衰竭,妊娠急性脂肪肝也是肝衰竭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大量体内外研究表明,干细胞具有促进损伤肝脏修复、改善肝功能和患者症状、提高生存率等作用,干细胞在肝衰竭治疗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干细胞不仅分泌多种免疫调节因子,还可抑制IL-1、IL-6等促炎症因子释放,促进组织再生以及抗纤维化;干细胞治疗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激活肝卵圆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作用,抑制了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促进的肝脏组织器官的修复和内源性肝脏干细胞的增殖,为肝细胞的修复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此外,干细胞治疗的效用可能不仅局限在肝脏坏死时的“急性治疗”,在治疗恢复期时,也可辅助其他治疗,减少肝纤维化、肝硬化等的发生。
姚鹏等报道,使用MSC治疗肝衰竭,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降低胆红素水平、改善近期生存率。
Pietorosi等分析了全世界27例肝衰竭患者接受MSC治疗的相关资料,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病情有不同程度好转。
Peng等利用脐带来源的MSC通过肝动脉途径输注到53例肝衰竭患者的体内,经过长达192周的随访,发现细胞组从2-3周开始,血白蛋白、胆红素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生存质量显著改善。
也有学者通过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定期经外周静脉注射到30例慢性肝衰竭患者体内,其余15名患者作空白对照组。在此后的复查中发现,注射组较空白组患者白蛋白(ALB)分泌水平增加和胆红素含量明显下降,肝功能较前明显改善,证实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肝衰竭患者具有确切疗效。
研究人员开展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输注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共有43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纳入研究,其中24例患者接受干细胞静脉输注治疗,19例对照。UC-MSC治疗在4周内间断性治疗3次。结果显示治疗过程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副作用,在有效性方面,患者MELD评分、生存率、血清白蛋白等方面优于对照组,认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上开展有较好前景。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干细胞治疗肝衰竭在临床上是安全有效的。目前已经成功研发了干细胞新药,并且通过了临床试验批准。这一进展使得距离成功治愈肝衰竭患者的目标更加接近,未来值得期待。
干细胞是从脐带、胎盘中提取的一种修复器官机理的未完全分化的原始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项分化和高度繁殖的能力,医学上称为“万能细胞”,它是形成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起源细胞。干细胞对临床上一些疑难疾病的治疗如:脑瘫、老年痴呆、脑萎缩、帕金森病、中风、肝硬化、糖尿病、红斑狼疮、股骨头坏死、软骨和关节损伤、心脏和脊髓损伤等,取得显著效果,它拥有更加鲜活细胞能量,可以快速、有效进入体内,分泌多种有益细胞因子,调节体内微环境,激活干细胞再生能力,重启时光之门,追溯青春绽放源头,实现对人体衰老状态减缓,同时有效改善身体亚健康以及预防肿瘤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