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 ,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
近50年来,许多国家都报道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增高,男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女性发病率占第二位,死亡率占第二位。
大量资料表明,长期大量吸烟与肺癌的发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已有的研究证明:长期大量吸烟者患肺癌的概率是不吸烟者的10~20倍,开始吸烟的年龄越小,患肺癌的几率越高。此外,吸烟不仅直接影响本人的身体健康,还对周围人群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被动吸烟者肺癌患病率明显增加。城市居民肺癌的发病率比农村高,这可能与城市大气污染和烟尘中含有致癌物质有关。因此应该提倡不吸烟,并加强城市环境卫生工作。
据统计:2020年全球肺癌新发病例约为220万,死亡病例约为180万,分别占所有肿瘤发病率的第2位(11.4%)和病死率的第1位(18.0%)。
随着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包括空气污染、土地污染、水污染和食品污染在内的环境污染呈现加剧态势,特别是北方地区的大气污染和雾霾天气是导致呼吸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尤其和肺癌的发病有关。
另外,与百姓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的室内空气污染也是肺癌高发的重要因素,包括厨房油烟污染,房屋装修装饰材料中导致室内VOC污染(氡、苯和甲醛等有害气体)。
家族聚集、遗传易感性以及免疫功能降低,代谢、内分泌功能失调等也可能在肺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证明,遗传因素可能在对环境致癌物易感的人群或个体中起重要作用。
吸烟是引起肺癌最常见的原因。同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发生肺癌的风险高20倍。吸烟者死亡率比不吸烟者高4—10倍,并且与吸烟的初始年龄、时间长短、吸烟量等因素相关。此外,被动吸烟与环境吸烟也是肺癌的病因之一。
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等患者,支气管上皮在慢性感染过程中可能化生为鳞状上皮致使癌变,但较为少见。
2023年东部战区总医院的临床科研人员在行业期刊《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肿瘤特异性个体化多靶点DC-CIK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临床报告。
该报告称,, 为了探讨晚期NSCLC患者行肿瘤特异性个体化多靶点DC-CIK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人员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1日至2022年10月31日东部战区总医院生物治疗科行肿瘤特异性个体化多靶点DC-CIK治疗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
统计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分析治疗前后血清中肿瘤标志物的变化,FCM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淋巴细胞亚群和各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用质谱仪检测治疗前后靶点的变化。
结果:共入组52例晚期NSCLC患者,其中女性21例、男性31例;年龄32~71岁,平均年龄(50.97土10.72)岁,中位年龄47.5岁。经DC-CIK治疗后,CR 0例,PR0例,SD27例,PD25例。与治疗前比较,DC-CIK治疗后:
- (1)CEA和CYFRA21-1水平无显著改变,CA125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
- (3)治疗后患者外周血L-2、IL-4、IFN-y和TNF-a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IL-6、IL-10及IL-17水平无明显变化;
- (4)治疗后靶点数下降明显。DC-CIK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晚期NSCLC患者行肿瘤特异性个体化多靶点DC-CIK治疗是安全的,能使患者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并得到一定的临床获益。
细胞干预肺癌的原理是通过新生大量功能细胞来抑制肺癌细胞的生长。正常的功能细胞之间存在着多种连接方式,其中一种缝隙连接是细胞间传递化学信号的基础。其中包括传递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生长调节因子。而肿瘤细胞这种缝隙连接很少,导致肿瘤细胞恶性增殖,快速生长。
通过回输干细胞,进入体内的干细胞就可以随血液循环到达病灶,新生各种功能细胞,修补受损的组织。而这种新生的年轻、健康细胞结构完整、功能旺盛、代谢活跃,可以和肺癌细胞建立正常的缝隙连接,向肺癌细胞传递生长抑制因子,抑制肺癌细胞生长。同时恢复细胞的生长周期,使肺癌细胞按程序死亡,降低肿瘤对机体的危害和转移的风险。
目前全国已有多名成功案例证明了干细胞在干预肺癌中的有效性,同时也为癌症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干细胞在肺癌的干预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希望。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干细胞疗法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为更多癌症患者带来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