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联系我们
当前时间:
咨询热线:400-1010-468  
http://www.shbzsw.com.cn  
E-mail:SHBZSW@163.COM  
地址:上海市世贸大厦
行业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干细胞治疗脑出血后遗症,康复新希望
发布时间:2024-12-30 文章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353
图片
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危及生命和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虽然大脑内存在神经干细胞,但由于含量极少,因此人类一旦发生脑出血、脑梗死、脑外伤等疾病后,损伤的神经功能难以自我修复,多遗留严重的后遗症。
图片
长期以来,成年个体中枢神经系统甚至被认为无再生能力,目前主要依靠高压氧和功能康复治疗外,仍缺乏更为有效的办法。
近年来,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给脑出血患者带来希望,成为临床控制脑出血后遗症状成为可能,细胞疗法是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最理想的种子,但是神经干细胞取材困难,限制其临床应用。间充质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治疗脑出血的研究已有报道。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出血后遗症22例
合作医院在行业期刊《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上发表了题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出血后遗症1年随访》的临床观察报告。
该研究旨在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出血后遗症的治疗效果。临床研究人员,选择脑出血患者45例按照入院单双日分为2组,治疗组22例,对照组23例。常规治疗10~18天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出血后遗症。治疗组通过介入途径行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及康复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康复治疗。
图片
结果,所有病例均获12个月随访。两组治疗后1,3,6,12个月Fugl-Meyer 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Fugl-Meyer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改善。
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功能改善更为明显,配合综合康复治疗有协同并弥补其不足的优点,通过颅脑MRI检查及各项相关生化检查表明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提示来源于脐带中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后治疗脑出血后遗症,无特殊不良反应,配合综合康复治疗可达到功能恢复的较好效果。
脑出血的干细胞疗法
2023年2月23日,日本札幌北海道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行业期刊Cell Transplant(细胞治疗)上发表了题为Stem Cell Therapies fo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Review of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Studies的综述报告,总结了脑出血干细胞疗法临床前研究的结果,重点关注不同的动物模型、干细胞来源、治疗方法及其潜在作用机制。
图片
该报告指出,脑卒中(stroke)俗称中风,是由于血管堵塞(缺血性中风)或破裂(出血性中风)而突然发生的,随后会造成严重的脑损伤,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也是最常见的致残原因。
尽管缺血性中风占中风的最大份额(75%)与出血性中风(10%)相比,但出血性中风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要高得多。虽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 和血栓切除术已大大改善缺血性中风的预后,但出血性中风,尤其是脑出血 (ICH) 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即使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过去几十年来 ICH 相关的死亡率并没有下降。
虽然血肿清除术通常用于治疗急性脑出血,但手术在改善死亡率和中风后活动能力方面的确切作用仍不清楚。国际脑出血外科试验 STICH 和 STICH II 是两项最大的随机试验,旨在阐明外科手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然而,这些试验的结果并未证明手术治疗幕上血肿有任何显著的优势 。
根据这些试验的数据,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推荐幕上血肿清除术作为严重脑出血患者的“救命”治疗方法,这表明手术治疗可以降低死亡率,但无助于改善神经系统后遗症。
脑出血患者通常在急性期后接受神经系统康复康复,并在最初几个月内恢复,很快达到平台期。由于缺乏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在亚急性期后,脑出血已导致约 6450 万伤残调整生命年,这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采取创新治疗策略来尽量减少或逆转神经系统后遗症。
近年来,细胞疗法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备受关注,包括缺血性中风、脊髓损伤和创伤性脑损伤。先前的临床试验已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结果,接受细胞疗法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自2006年至2020年在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 上检索到 8 项有关脑出血临床试验,358 名脑出血患者中有 209 名接受了间充质干细胞( MSCs) 或单核细胞 (MNC) 治疗,这些细胞主要来源于脐带。每项临床治疗的患者平均年龄为 35 至 57.8 岁,所有临床治疗者的综合平均年龄(包括受试者人数和个人平均年龄)为 56.2 岁(范围:20 至 79 岁)。与临床前研究相比,临床治疗的受试者年龄较大。同时,几乎所有的血肿都位于基底节,与基础研究中的血肿情况相似。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一篇: 干细胞疗法:提高骨密度,为骨质疏松症患者“加骨劲”
下一篇: 卵巢重生:干细胞局部注射,九十天焕新奇迹!
关于我们  |  公司掠影  |  新闻中心  | 联系方式  |  在线留言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5-2016 上海本正生物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