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联系我们
当前时间:
咨询热线:400-1010-468  
http://www.shbzsw.com.cn  
E-mail:SHBZSW@163.COM  
地址:上海市世贸大厦
行业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脑出血治疗新途径:间充质干细胞的多重作用机制
发布时间:2025-01-22 文章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379

图片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一种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脑出血不仅导致原发性和继发性脑损伤,还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尽管传统的治疗手段如手术和保守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病情,但其预后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干细胞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本文将详细探讨脑出血疾病的特点、现状及干细胞治疗脑出血疾病的研究进展。

图片


什么是脑出血疾病

图片

脑出血(ICH)是出血性脑卒中的最常见亚型,占急性脑血管疾病的20%-30%,也有报道指出其占中风的10%-27%。

高血压是自发性ICH的主要原因,ICH在急性期的死亡率高达30%-40%,幸存者常伴有持续性、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

脑出血会导致原发性和继发性脑损伤。原发性损伤主要指血肿的占位效应,造成邻近组织的破坏及大脑功能的缺损;继发性损伤则包括血细胞裂解(释放铁、血红素等)、凝血酶级联激活和炎症反应。凝血酶参与血肿后脑损伤的发生,并影响脑出血后水肿的恢复程度,还会引发血脑屏障(BBB)破坏。脑实质中的血肿会触发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小胶质细胞进一步招募其他白细胞,引起过度释放的炎症介质,导致炎症反应。

图片

脑出血的临床表现与预后

图片


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等。30天的死亡率与颅内出血的体积和位置密切相关。回顾性研究表明,35%-52%的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1个月内死亡,只有20%的患者在6个月后功能残疾有所恢复。普通重症监护治疗的死亡率为25%-83%,而专业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治疗的死亡率下降为28%-38%。


干细胞治疗的背景

图片

传统治疗手段对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改善有限,因此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干细胞治疗因其独特的再生和修复能力,成为研究的热点。神经干细胞(NSCs)和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两种主要的干细胞类型,其中MSCs因其来源丰富、体外培养扩增快、低免疫原性等特点,更适合用于治疗脑部疾病。图片


干细胞治疗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图片

1.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出血的临床前研究

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证实了MSCs对脑出血的显著治疗效果。在脑出血动物模型中脐血来源的MSCs神经功能获得显著改善。同时,研究还发现MSCs能减轻脑出血后的脑水肿,减少星形胶质细胞的凋亡。这些作用机制包括神经血管的再生和减轻继发性炎症损伤。

2.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我国多个临床研究证明MSCs能有效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病情和神经功能。朱建新等将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后,将MSCs注入血肿腔周围,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活动能力均显著改善。王万宏等在蛛网膜下腔注射MSCs,可降低脑出血患者血清中的GFAP、S100β水平,改善神经组织损伤修复。脐带来源的MSCs体外培养后治疗脑出血后遗症,亦表现出良好的临床恢复效果。

国外MSCs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韩国和美国,且治疗时机通常选择在患者发病至少一个月后。一项涉及41例脑干出血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MSCs治疗组在治疗后3个月的Bathel index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2017年的一个系统性综述和meta分析显示,MSCs治疗中风是一个比较安全的方法,多个小样本的临床研究结果均提示MSCs能改善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和促进康复,但仍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图片

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机制

图片

目前认为,MSCs治疗脑出血的可能作用机制包括:

1.分泌多种营养性细胞生长因子

包括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具有神经保护、营养支持作用。

2.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

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修复损伤的脑组织。

图片
3.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通过抑制凋亡信号通路,减少神经细胞的死亡。

4.促进轴突和髓鞘的再生

促进神经纤维的再生和髓鞘的形成,恢复神经传导功能。

5.促进血管再生

MSCs能促进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而新生血管,形成一个长期持久的功能性血管网络,重建血液循环。

6.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

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减轻脑水肿和神经细胞的损伤。

图片

间充质干细胞的注射方式

图片

干细胞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如外周静脉滴注、颈内动脉注入、立体定向靶点注射及蛛网膜下腔穿刺注射。每种方式都有其各自的优势,比如外周静脉滴注简便;颈内动脉注入虽能穿越血脑屏障,但需精确控制剂量与速度;立体定向注射能精准送达,但存副作用风险;蛛网膜下腔穿刺适用广泛,但可能有不良反应等。


间充质干细胞的注射时机

图片

01
急性期干预

急性期脑组织损伤后,快速保护脑神经细胞,减少坏死和凋亡,有利于减少后遗症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动物实验显示,MSCs治疗急性期的脑出血模型大鼠,可通过增强脑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降低急性死亡率。

02
亚急性期干预

有研究认为干细胞在急性期成活率低于亚急性期或晚期,发现卒中后3周左右进行细胞治疗,回输的细胞存活率最高。MSCs的主要目的是保护脑神经细胞,因此,在对脑出血患者紧急处理(手术消除血肿或其他对症治疗)后,需要尽快给予MSCs治疗。

03
多次输入治疗

炎症微环境不利于MSCs发挥最佳作用,因此需要多次输入治疗,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已经在其他疾病的临床研究中证明了多次输入MSCs治疗的效果优于单次输入,如肝衰竭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目前MSCs治疗脑部疾病多是单次治疗,导致长期疗效欠佳,多次MSCs输入治疗成为必然,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脑出血的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多种机制促进神经功能和组织修复。选择合适的注射方式和时机,以及探索多次输入治疗策略,有望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未来,随着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优化最佳治疗方案,为脑出血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一篇: 间充质干细胞为腰疼与腰间盘突出带来新曙光
下一篇: 干细胞能够治疗哪些疾病?如何治疗?
关于我们  |  公司掠影  |  新闻中心  | 联系方式  |  在线留言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5-2016 上海本正生物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