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像高血压、糖尿病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富贵病”,发病率呈现逐年攀升的势头。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已突破3亿余人,但知晓率仅为42.6%,治疗率34.1%,控制率9.3%。
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主要的慢性疾病,它涉及到的面广,危害严重,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健康医学问题,对全社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高血压已经成为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肾病等背后隐形的杀手。据调查,约70%的脑卒中死亡和约50%的心肌梗死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在高血压的各种并发症中,以心、脑、肾的损害最为显着,严重高血压的患者多会导致脑、心、肾等重要的器官受损,甚至还会因为动脉硬化脑出血引起偏瘫、失语等后遗症,每一条并发症都会直接威胁人的生命。目前,我国35岁以下的高血压患者超过了7000万之多,究其原因,往往是饮食不规律、熬夜、缺乏运动。在屡见不鲜的年轻人熬夜加班猝死等新闻里,高血压往往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是一个中年“高压”之苦。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缓解这种“高压”之苦呢?一般治疗:减轻并控制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钙和钾盐、减少脂肪摄入、增加运动、戒烟、限制饮酒,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以调节中枢神经功能絮乱。药物治疗:常见药物利尿药、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因为药物种类繁多,不同机体对不同药物的适用性差异也较大,患者常处于“尝试新药→药效不佳→再尝试新药”的恶性循环中,不仅耽误了宝贵的治疗时间,同时也加重了药物对肝肾功能的损伤,长时间使用机体也会产生耐药性,使治疗效果下降。随着抗衰老和医学领域的不断转化和应用,干细胞正在给人类带来一个崭新的时代,许多的科学家也将干细胞应用到高血压的干预中来。近些年,科学家针对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有了新的研究发现——干细胞对治疗高血压以及高血压所引起的各种并发症都有很好的效果。机体慢性炎症持续是高血压发生的因素之一,患者血液内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因子以及活性氧、活性因子、黏附因子的出现。研究人员应用干细胞治疗AngⅠ(血管紧张素Ⅰ)诱导的高血压小鼠,发现干细胞下调小鼠炎性因子TNF-α水平,上调抗炎因子IL-10表达。内皮细胞损伤导致的功能障碍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miR-132-3 p是具有内皮细胞特异性的miRNA,可诱导新血管形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干细胞可分泌高表达miR-132-3p的外泌体,进而调节血压,减轻血管病理改变。高血压的治疗不单单需要有效的控制血压,在控制血压的同时要降低靶器官的损伤。干细胞的归巢能力可以募集细胞到受损部位参与修复,同时还可以分泌VEGF、IGF、FGF多种细胞因子,以旁分泌信号分子通路作用参与到修复损伤、抗纤维化、调控免疫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对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了手术联合间充质干细胞临床治疗,术后随访结果反馈良好。结果表明手术联合间充质干细胞干预高血压脑出血能提高疗效,同时可改善患者语言、肌张力、肌力功能。2016年有研究对15例高血压伴糖尿病肾病受试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每周1次,共4次);另外15例使用常规治疗(口服抗高血压药物)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3个月监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结果显示:接受干细胞疗法的患者,其舒张压指标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且在改善舒张压方面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控制血压等常规方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状均得到改善。2014年,研究人员对49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脑出血16例,脑梗死33例)的研究结果发布。这项研究采用的是鞘内注射间充质干细胞的方式,每周1次,共治疗2次,并进行追踪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后1、6、12个月,患者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显著降低,FMA运动功能)和MBI(生活能力)评分显著升高,治疗12个月后复查头颅MRI和肿瘤标志物,结果均未见异常。2017年,香港中文大学发布间充质干细胞静脉回输治疗慢性脑卒中的研究结果。在这项研究中,患者被分为两组,分别接受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和普通治疗(对照组),对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12、16、24、36和60周进行追踪检测,随访一年后结果显示,干细胞治疗是安全的,且有改善慢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2018年8月,《循环研究》杂志在线公布了干细胞疗法CardiAMP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试验结果——队列研究中前10名患者的治疗结果令人满意。这是首次公布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关键性试验的结果数据。治疗组患者的六分钟步行距离有所改善,相对改善率为20.5%;心脏功能分级改善——40%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改善了1个级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