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联系我们
当前时间:
咨询热线:400-1010-468  
http://www.shbzsw.com.cn  
E-mail:SHBZSW@163.COM  
地址:上海市世贸大厦
临床应用与案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与案例 -> 临床应用与案例  
 
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5-08-27 文章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2787


    

    随着饮食习惯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下肢血管性疾病,尤其是下肢缺血性疾病呈逐年上升趋势。 下肢血管性疾病主要是由于下肢血管的狭窄、闭塞或是栓塞等引起的下肢组织缺血、缺氧而导致的溃疡、坏疽等。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分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多发性动脉炎等。严重动脉缺血性疾病以缺血性剧痛和肢端组织坏死为特点。


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传统治疗

   目前对于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传统治疗主要包括:应用抗凝、扩血管和溶栓的药物治疗, 自体静脉和人工血管旁路术, 股深动脉成形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带膜支架植入等外科手术治疗方法。随着诊疗技术的提高,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也日渐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是应用传统的治疗手段只适用于疾病的中早期,对于疾病的晚期尤其是难治性、多发性下肢缺血性疾病,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


干细胞移植对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

    下肢缺血性疾病作为全身血管性疾病,除了应用抗凝、扩血管药物和外科手术治疗外, 如何促进血管的再建和血管侧枝循环的形成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体内外的实验研究证明:干细胞可以缓解多种血管性疾病,包括心肌、脑、下肢等的缺血性疾病。多种干细胞包括造

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等干细胞,能够促进血管再生和血管侧枝的形成。 将骨髓的单个核细胞肌肉注射到下肢缺血坏死的实验动物模型中,骨髓干细胞可以向内皮细胞分化,新生血管和侧枝循环明显增加,下肢缺血坏死的症状明显缓解。临床试验证明:将自

体的骨髓干细胞肌肉多点注射到下肢缺血坏死的部位后,患者的痛感、间歇性跛行、坏疽等症状明显好转,下肢动脉造影等相关检查也表明患者的下肢血管狭窄缓解,侧枝循环增加,并且没有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机制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可能机制:①直接分化: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三胚层分化的能力, 体外试验已证明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化。 间充质干细胞在缺血损伤部位直接分化成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进而演变成毛细血管,再逐步塑性为侧枝循环改善缺血损伤部位的血供。②分泌可溶性细胞因子:间充质干细胞在炎症环境的诱导下分泌大量的可溶性细胞因子募集、 调节干细胞和其他的成熟细胞来对损伤部位进行调节。 间充质干细胞分泌SDF-1诱导其他干细胞向缺血部位趋化定植, 并且分泌VEGFbFGF等细胞因子促进造血干细胞和内皮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化。同时,间充质干细胞分泌一些炎症抑制因子如 TGF-β、PGE2IL-10,抑制缺血损伤部位的炎症反应,加速组织修复。目前,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间充质干细胞的旁分泌作用比直接分化在下肢缺血性疾病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一篇: 克罗恩氏疾病的应用
下一篇: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应用
关于我们  |  公司掠影  |  新闻中心  | 联系方式  |  在线留言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5-2016 上海本正生物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