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简称AKI)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脏功能迅速衰竭和丧失,导致各种毒素和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进而造成内环境紊乱和全身各系统症状。一般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少尿等。目前急性肾损伤的主要治疗手段仍然以对症处理及肾脏替代治疗为主,缺乏有效的针对病因的方法。AKI患者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重症病人的死亡率高达30%,且有3%的存活患者最终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需要长期依赖肾脏替代治疗。因而急需开发新的策略治疗AKI,防止其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干细胞中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早期中胚层,存在于多种组织中,是能够自我增殖的细胞,并且在诱导后可以进一步分化为各种功能型细胞,可以从脐带和其他组织中分离出来,由于拥有可塑性强,易于获取,便于操作,几乎没有免疫排斥反应等优点,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为急性肾损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在多种类型的肾脏疾病临床试验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研究表明,在肾脏发生炎症损伤时,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穿过血管内皮向受损组织移动的能力,从而加速组织修复。间充质干细胞在损伤早期阶段可以向肾小管上皮细胞分化,代替坏死细胞,维持肾小管结构的完整性,并进一步参与组织修复。2、急性肾损伤中受损的细胞被认为是触发炎症的关键因素,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促进机体由促炎状态向抗炎状态转化调节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3、急性肾损伤患者线粒体功能障碍非常普遍,特别是在近端小管更为明显。而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调节富含微管的突起来保护线粒体的质量和功能,这些突起的作用是维持相邻肾小管细胞间线粒体的交换,从而有利于肾脏修复。4、来源于间充质干细胞的微泡可以表达充间质干细胞标志物,并将细胞物质转移到邻近细胞,包括 RNA 和蛋白质,促进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凋亡,从而修复肾组织,抑制肾纤维化,改善肾功能。某研究团队在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肾损伤的临床治疗中,研究人群为具有AKI高危因素的心脏手术病人,用以评价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病人入组标准是:慢性肾脏病1~4期,年龄>65岁,伴有以下疾病之一,糖尿病、充血性心衰、慢性阻塞性肺病、高血压,体外循环超过2h。目前得到的初步结果是: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16个月肾功能良好,无需依赖肾脏替代治疗,而对照组约20%发展为急性肾损伤;且住院天数及再住院率较对照组降低40%;在目前的观察期间未发现间充质干细胞的明显副作用。国外某综合医院研究团队在《干细胞转化医学》上发表文章,分享了利用干细胞成功治疗急性肾损伤患者的经验。细胞治疗后肾功能得到长期改善,主要表现为血清肌酐水平的改善。该案例初步证实细胞疗法治疗急性肾损伤安全有效。研究团队选取了一名36岁男性患者的严重急性肾损伤,因顽固性高血压合并微血管病态溶血导致急性肾损伤合并慢性缺血性肾损伤,患者经血液透析后血肌酐(7.56 mg /dL)仍然很高,后接受了干细胞治疗。方 法:将脐带来源的干细胞直接注入双侧肾动脉。治疗后除了出现一过性发热和血小板增多外,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 结 果:治疗后23周,他的血清肌酐(2.96mg/dl)水平显著改善,此外仅用60mg硝苯地平和20mg奥美沙坦便可以很好地控制之前难以控制的顽固性高血压。上述案例证实干细胞治疗急性肾损伤安全有效的,但由于数据有限,未来还需要更大规模的临床治疗来评价其疗效。早发现、早治疗多数急性肾损伤患者肾功能可恢复正常水平,若治疗不及时,会导致肾功能永久丧失或末期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在多种肾脏疾病的治疗发挥了作用,这也为肾脏疾病的治疗打开了全新的思路。未来,随着临床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干细胞有望成为肾脏疾病的临床新选择。
干细胞是从脐带、胎盘中提取的一种修复器官机理的未完全分化的原始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项分化和高度繁殖的能力,医学上称为“万能细胞”,它是形成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起源细胞。干细胞对临床上一些疑难疾病的治疗如:脑瘫、老年痴呆、脑萎缩、帕金森病、中风、肝硬化、糖尿病、红斑狼疮、股骨头坏死、软骨和关节损伤、心脏和脊髓损伤等,取得显著效果,它拥有更加鲜活细胞能量,可以快速、有效进入体内,分泌多种有益细胞因子,调节体内微环境,激活干细胞再生能力,重启时光之门,追溯青春绽放源头,实现对人体衰老状态减缓,同时有效改善身体亚健康以及预防肿瘤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