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披露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3.5亿人遭受抑郁症折磨,抑郁症的自杀率高达15%,被称为“头号心理杀手”。每年有近100万人自杀,其中近一半是抑郁症。我国成人抑郁障碍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患病人数约9500万。平均每14个人里,就有一个抑郁症患者。而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两倍,因为女性内分泌变化大,经期、产后、更年期都易患上抑郁症。然而,抑郁症并不等于世界末日,只是患上了一场“心灵的感冒”,通过积极干预,很多抑郁人群可以走出阴霾。常见的抑郁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但部分患者治疗效果并不显著。近年来,干细胞作为一种新的疗法,为抑郁患者带来了一方晴空。早有学者认为,情绪低落会导致血清素下降,引起干细胞功能受损,从而使得细胞的正常修复和再生受到抑制,影响身体免疫功能,这是科学家首次从科学角度证实了人类情绪与干细胞生长之间的联系,而这也为干细胞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等情绪性疾病提供了新的策略。多项研究发现,干细胞可以通过释放神经营养因子发挥其旁分泌作用,通过代谢和心理刺激作用在临床上表现出来,促进患者对基础神经药物治疗的反应,同时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和再生功能,可以有效修复受抑制的神经细胞,激发它们活力。2020年,在《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刊登的《干细胞在治疗抑郁症中的作用》一文表明:干细胞的干预方式在脑疾病中有潜在的抗抑郁作用。研究者认为:已发现患有严重抑郁患者的海马体较小,且抑郁症患者的某些脑区神经细胞总体积较正常人减少。而干细胞可诱导分化为宿主所需的细胞,因此利用干细胞的可塑性诱导新细胞生成,再运输至细胞死亡或丧生其生理功能的特定区域以逆转这一状态,可从根本上改善疾病的进展。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也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关于中药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观测中药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该项临床研究共纳入中风后抑郁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中药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对照组给予中药联合氟西汀治疗,2组疗程均为8周。分别在治疗前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1β、IL-6、TNF-α、5-HT、NE和BDNF水平。治疗8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TNF-α、IL-1β和IL-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5-HT、NE和BDN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的HAMD评分均显著下降,血清TNF-α、IL-1β和IL-6均显著降低,而5-HT、NE和BDNF均显著增高。结果表明,中药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疗效较好,其机制可能与中药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抗炎、增加单胺类神经递质释放、刺激脑内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有关。综上所述,干细胞在抗抑郁症的治疗中展现了良好效果,这无疑为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多种难治愈性神经免疫疾病提供了潜在有效治疗方式,相信随着相关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干细胞科技或能助力更多的抑郁患者修复身体受损功能,改善疾病进展,走出抑郁阴霾。
干细胞是从脐带、胎盘中提取的一种修复器官机理的未完全分化的原始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项分化和高度繁殖的能力,医学上称为“万能细胞”,它是形成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起源细胞。干细胞对临床上一些疑难疾病的治疗如:脑瘫、老年痴呆、脑萎缩、帕金森病、中风、肝硬化、糖尿病、红斑狼疮、股骨头坏死、软骨和关节损伤、心脏和脊髓损伤等,取得显著效果,它拥有更加鲜活细胞能量,可以快速、有效进入体内,分泌多种有益细胞因子,调节体内微环境,激活干细胞再生能力,重启时光之门,追溯青春绽放源头,实现对人体衰老状态减缓,同时有效改善身体亚健康以及预防肿瘤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