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血单个核细胞 (CB-MNC)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分离自正常人胎盘脐带组织,是脐带血中具有单个核的细胞,是人体体积最大的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吞噬和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是在血液中循环的未成熟的吞噬细胞。作为一种递呈抗原的免疫细胞,是人体免疫力的第一道防线,具有明显的变形运动,能吞噬、清除受伤、衰老的细胞及其碎片。单核细胞能够分化为几类不同的细胞类型。常见的应用是体外分化成为: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DC),巨噬细胞和成骨细胞以及它们作为吞噬免疫细胞在免疫学和感染生物学方面的作用。
参与免疫反应,在吞噬抗原后将所携带的抗原决定簇转交给淋巴细胞,诱导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性反应。
与其他血细胞比较,单核细胞内含有更多的非特异性脂酶,并且具有更强的吞噬作用。当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单核细胞总数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单核细胞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脐带血单个核细胞(CB-MNC)
具有哪些优势呢?
脐血单个核细胞无论原代、传代细胞、分化细胞及IFN-γ(*干扰素,是一类分泌性蛋白,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功能)处理的细胞免疫原性均较弱,使得进入异体的脐血免疫细胞将不会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存活时间长;
无致瘤性:无论是体外试验还是动物试验,均未观察到脐血本身或是由其来源的间充质细胞、内皮细胞在体内外存在致瘤能力。
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在20-30岁左右的时候达到最高峰,随之便会走下坡路,到了70岁左右就接近最低值,感染性疾病、癌症的发病几率就会大大增加。单个核细胞可以根据需要分化为多种免疫细胞,体外扩增大量高活性免疫细胞,回输到人体内,无排异性和副作用,可以为重大疾病提供更多精准解决方案,为我们的健康提供全方位保障。
● 脐带血MNC回输后向病变部位组织渗透融合,一些回输的脐血多能干细胞在新的环境下分化成需要的细胞,表达细胞特有表型,替代损伤细胞,重建功能细胞群,达到恢复组织功能的目的。
●脐带血MNC可向内皮细胞分化;EPC(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内皮祖细胞)可向损伤区归巢,参与构建毛细血管网并分泌血管形成因子,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脐带血MNC可增殖并增补EPC,脐带血MNC中的EPC可直接参与受损局部血管的形成及损伤修复过程。
●脐带血MNC可对机体产生免疫刺激作用,刺激机体的内分泌系统产生反应,促进组织损伤的修复。
研究人员在《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脐血单个核细胞改善心力衰竭的文章。这项临床研究入组了21名慢性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NYHA)Ⅳ级,按照心力衰竭指南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螺内酯、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根据患者症状,个体化给予正性肌力药物。缺血性心肌病可给予阿司匹林及他汀类药物。使用脐血单个核细胞经静脉途径干预,观察细胞使用前、使用后1、3及6个月心功能、血浆N末端钠尿肽前体(NT-proBNP)、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等指标。
研究结果:在21例患者中,20例心功能明显改善,血浆N末端钠尿肽前体 (NT-proBNP) 、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 等指标均有效改善,心力衰竭症状明显缓解,可维持2-3个月。主要表现为利尿剂恢复敏感性,尿量明显增加,尤其是细胞调理后3-4d内,利尿剂用量明显减少,患者活动耐受量增加。
脐血单个核细胞经经脉回输途径干预终末期心力衰竭安全性高,无明显副作用,在一定时期内能改善心功能、缓解心力衰竭症状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终末期心力衰竭又称顽固性心衰,是指经过多种常规治疗(利尿、血管扩张剂、正性肌力药)1-2周后,病情仍然不见好转,甚至还有进展的患者。随着人口老龄化,终末期心力衰竭发病率不断增高,成为心脏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药物干预不能逆转坏死心肌,心脏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方法,但心脏移植操作风险大,且移植来源极少,导致临床应用难度较大,因此人们把目光转向了细胞再生医学,干细胞成为心力衰竭一种新的干预方法。
可以经济便捷地从人体脐带血中分离出来,并且它富含多种干细胞,比如造血干细胞、内皮干细胞、淋巴母细胞、小胚胎干细胞、间充质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和骨髓细胞等。使得脐带血干细胞在保持自我复制与多向分化的基础上,为干细胞的生存及发挥生物学作用提供了有利的微环境。
与心脏移植和其他来源干细胞相比,脐带血单个核细胞(CB-MNC)来源更丰富,且免疫原性低,可通过静脉、冠脉、心肌方式使用到受体内。其中,静脉回输侵入性低,临床上应用更为便捷。而其有效的干细胞归巢作用可避免回输过程中CB-MNC对其他组织造成的不利影响。而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在多种心脏疾病中表现出的促血管生成、抗炎、抗凋亡等功能提示其不仅可在心肌梗死、扩张型心肌病等心肌疾病发挥显著修复作用,在AL心肌淀粉样变性中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江学良教授团队在2020年欧洲消化学大会上报告了脐血单个核细胞在修复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取得较好效果,并发表在国际期刊上。该项研究目前已获得国家医学会专项基金资助(YXH2020ZX007),并通过了伦理审核。溃疡性结肠炎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公认的疑难病,该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缺乏特异性,容易反复发作、局部和全身并发症增多,癌变风险高,往往需要终身服药。通过回输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不仅可以在受损肠道局部主动趋附参与组织修复,而且还具有免疫调节功能,能下调炎症,使伤口再生,从而促进损伤局部微循环的重建。是一群由脐带血单个核细胞(umbilical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UCB-MNC)经多种细胞因子联合诱导的免疫细胞,在小细胞肺癌疾病的康复干预领域取得一定成效,通过最大限度地激发机体免疫力对抗肿瘤细胞从而达到修复目的,是成为继手术、放化疗后的又一重要手段。2018年,在《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成果:脐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的免疫细胞对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这项临床研究入组了90名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分层随机的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总随访时间60个月。对照组(45例)采用EP方案,研究组(45例)采用EP方案和脐带血来源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的免疫细胞方案。
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获得完全缓解(CR)15 例、部分缓解(PR)25 例、疾病稳定(SD)5 例,统计学分析显示,研究组的临床有效率(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75.6%和9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和64.4%,研究组T细胞亚群含量较对照组有明显增加(P<0.01)、并且恢复正常范围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80.9% 的患者炎性细胞因子IFN- γ在血清中升至或高于正常范围,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TGF-β1较细胞使用前降低(P<0.05 );患者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根据研究结果可见,脐带血来源的免疫细胞干预调理,促进了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提高了小细胞肺癌的临床修复有效率,没有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改善,取得良好的近期临床应用效果。2019年,荷兰医学杂志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行为大脑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脐带血单个核细胞(CB-MNCs)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可促进空间记忆的恢复,减少细胞凋亡,减少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此外,用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修复可增加成熟少突胶质细胞的比例,促进髓鞘再生。
实验结果显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脐带血单个核细胞联合使用后的恢复机制可能是由于回输细胞的旁分泌效应,旁分泌因子可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及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同时还可促进神经干细胞龛中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生长,进而增殖和分化,促进少突胶质细胞再生,从而促进学习和记忆功能的恢复,显著改善大脑功能。
可以证明,脐带血单个核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均可显著改善大脑功能,促进神经行为学恢复,是干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效的干细胞类型,对于该病全新修复手段的开发具有极其重大的价值。2017年,研究人员发表论著《不同来源单个核细胞对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疗效比较》,实验对60例2型糖尿病(T2DM)下肢血管病患者分别给予生理盐水、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小腿肌间靶向输入。并分别于第0、12、24周评估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结果证明:脐带血单个核细胞来源单个核细胞小腿肌间靶向输入T2DM下肢血管病变均安全、有效,脐带血单个核细胞的修复效果良好。
。
脐带血单个核细胞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干细胞来源,最近的研究表明其可用于相关肾脏疾病的修复。El-Ashmawy等人的研究表明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对糖尿病肾病血糖控制和肾功能改善优于二甲双胍,对急性肾损伤患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脐带血单个核细胞能预防急性肾损伤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且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使用4次(每周一次,连续四周)的预防效果优于使用2次。目前一些动物模型和部分临床试验的结果表明了干细胞在保护肾脏和促进受损肾脏细胞的再生修复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
干细胞是从脐带、胎盘中提取的一种修复器官机理的未完全分化的原始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项分化和高度繁殖的能力,医学上称为“万能细胞”,它是形成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起源细胞。干细胞对临床上一些疑难疾病的治疗如:脑瘫、老年痴呆、脑萎缩、帕金森病、中风、肝硬化、糖尿病、红斑狼疮、股骨头坏死、软骨和关节损伤、心脏和脊髓损伤等,取得显著效果,它拥有更加鲜活细胞能量,可以快速、有效进入体内,分泌多种有益细胞因子,调节体内微环境,激活干细胞再生能力,重启时光之门,追溯青春绽放源头,实现对人体衰老状态减缓,同时有效改善身体亚健康以及预防肿瘤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