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衰老,是人类自然的生理变化,也是不可避免的。
但它并不是匀速发生的。尤其是第一个时间点,要比我们想象得早。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的研究,都有这样的理论或者研究发现。

201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相关研究人员,曾通过标记检测蛋白质水平的变化速率,发现人类的生理衰老并非是简单匀速。而是会在34岁、60岁和78岁,这三个时间节点出现明显的衰老迹象。2022年,德国慕尼黑大学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一项相似研究。研究显示,人体衰老在35岁时会达到峰值,然后是下降的缓冲阶段。45岁后,衰老速度则会明显加快。2023年7月,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等领衔的研究团队,在《细胞》旗下子刊Med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基于由113名健康中国女性组成的队列,首次建立起中国女性的多维衰老标志物景观图,并在此基础上为中国女性构建了一套“衰老时钟”。
研究发现女性受试者在30岁和50岁左右会出现衰老加剧的特征。
具体来说,30岁左右的衰老变化主要体现在代谢水平,表现为脂质增加和类固醇及衍生物减少;
50岁左右的衰老变化更明显,例如骨密度和肺功能下降,肌肉组织蛋白质锐减,髓系细胞比例增加等。
很显然,中国女性50岁出现断崖式衰老的时间节点,正好和更年期重叠。
研究报告里提过,50岁左右的衰老波峰和绝经状况有关,于是会被笼统地认为是绝经带来衰老。
在这里,需要纠正一个认知误区:更年期的衰老不只与即将绝经或已绝经的女性有关。
围绝经期包含在更年期里,指的是从45岁左右,至最后一次月经的后1年,大约持续3-5年,是卵巢功能衰退的重要指征。
而其实,女性的身体在前围绝经期(即35岁左右)开始发生衰老,激素水平的改变必然对身心产生影响。
更年期时荷尔蒙的变化即以卵巢合成的雌二醇和孕酮减少,皮肤内抗老化物质减少。
颖莉在澎湃新闻采访中曾表示,所谓“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女性卵巢功能自然下降,分泌的雌激素开始波动式下降,进而引发一系列躯体和精神症状。
史颖莉形容女性的卵巢就像“粮仓”,卵泡是其中的“粮食”,粮仓所能储备的粮食数量是固定的,从女性出生开始,“粮食”就不停地自我消耗。到35岁时,女性的卵巢功能会出现“折棍”现象,即卵巢的功能不再像之前那样慢慢下降,而是忽然明显下降。
而卵巢功能下降也是导致部分女性出现卵巢早衰的主要原因。
卵巢早衰即<40周岁的女性出现了闭经、不孕、低雌激素水平、高促性腺激素水平和缺乏成熟卵泡为特征的疾病。
卵巢早衰不仅导致不孕,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性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
卵巢早衰临床上常见病因有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环境因素及医源性因素等。患者可能会出现潮热盗汗、面部潮红、心悸、失眠、尿频改变、反复感染和情绪障碍等临床表现。
一项研究表明,卵巢早衰的发病率在育龄女性中超过1%,在原发性闭经女性中其患病率高达10-28%。在继发性闭经女性中约为4-18%。导致卵巢早衰的各类因素中,遗传因素占病因的20~25%。
约20%的POF患者伴有免疫识别异常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清抗卵巢抗体,细胞因子如白介素、转化生长因子-α、γ-干扰素等作用于卵巢特异性抗原,引起抗原抗体反应,导致卵巢细胞损伤,使卵泡发育障碍,从而出现卵巢早衰。
目前,针对卵巢早衰的治疗主要包括激素替代法、卵巢治疗、干细胞治疗和中医治疗等。
干细胞因其具有强大的自我更新、多向分化能力,可以分化成各种不同的组织细胞,具有修复和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巨大潜能。
在卵巢早衰的治疗中,也显示出其优势。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一项临床研究中,说明了人间充质干细胞在卵巢早衰中的作用机制。
● 诱导卵泡生长,迁移至受损靶器官,通过分化和分泌生长因子以及上调卵泡发育相关基因诱导卵泡生长。
● 减少颗粒细胞凋亡,定向迁移到卵巢早衰的卵巢间质中,减少颗粒细胞凋亡和减轻卵巢间质纤维化来改善卵巢微环境进而恢复卵巢功能。
● 改善组织损伤,通过上调 Treg 细胞的增殖,从而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抑制炎性反应。
● 增加卵巢血供,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分泌的生长因子,例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导卵巢血管生长。
基于干细胞在卵巢早衰中的优势,目前国内已有不少成功临床案例。
李女士被诊断为“卵巢储备不良”,2019年至2021年在多家医院接受试管婴儿治疗,但均失败。到了2021年底,她的促卵泡激素(FSH)已升至41.20U/L,相当于50岁左右的绝经妇女。
随后,李女士在合作医院接受干细胞治疗。治疗第六周,成功获得一枚优质胚胎。两个月后,她的FSH从41.20U/L降至15U/L以下。第六个月,当医生准备为其取卵时,意外发现李女士已自然怀孕。
2023年6月8日晚上,李女士顺利分娩出一名健康女婴,成为首个接受干细胞治疗后自然受孕的“干细胞宝宝”。
案例2:61名卵巢早衰患者已有4例成功分娩
针对61名被诊断为卵巢早衰(POI)的患者,该研究旨在探索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对POI的治疗效果。
61名患者进行了第一次UCMSCs注射,50名进入第二轮,30名进入第三轮。
第一次手术后,31.1%(19/61)的患者出现了成熟的卵泡;第二次为11.8%(6/50);第三次为13.3%(4/30)。卵巢的卵泡发育明显改善,表现为AFC增加,DFC和MFC数量上升,以及AMH水平的提高。经干细胞治疗后,成功分娩的卵巢早衰患者共计4例,新生儿均发育正常。
案例3:UC-MSC改善26名患者症状,10名女性成功怀孕
在国内开展的一项临床实验中,26 例因复发性IUA引起的不育症患者参加了这项前瞻性,非对照,临床试验,并进行了为期 30 个月的随访。
在此过程中,按照粘连分离程序,将 1×10^7 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UC-MSC)加载到胶原蛋白支架上,然后移植到子宫腔中。结果,未发现与治疗有关的严重不良事件。
术后三个月,患者平均最大子宫内膜厚度增加,宫腔粘连评分较治疗前降低。组织学研究显示 ERα(雌激素受体 α),波形蛋白,Ki67和vWF(von Willebrand因子)表达水平上调,而ΔNP63表达水平下调,表明治疗后子宫内膜增生,分化和新血管形成得到改善。DNA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分析显示,再生的子宫内膜仅包含患者 DNA。截至 30 个月的随访期结束时,这26名患者中有10名已怀孕。
案例4:西南首位“干细胞宝宝”诞生
2015年,我国科研人员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卵巢早衰的课题通过四川省卫计委批准立项,该项临床研究共招募18位,34岁的卵巢早衰患者杨女士便是其中1名。
杨女士接受干细胞治疗后,仅仅经过4周的治疗便有了早孕反应。于2017年7月,产下了一位6斤多的健康男婴,这位男婴成为西南首位通过静脉输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成功治疗卵巢早衰而降生的“干细胞宝宝”。
我们都知道卵巢对于女性来说非常重要,它的主要功能有分泌雌激素、孕激素以及产生卵子,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以使女性的内分泌系统维持平衡。因此,在不孕不育上的案例相对较多。
实际上,卵巢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女性美貌维持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干细胞进行卵巢功能的修复,也是现在女性抗衰领域的重要方式。
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干细胞在卵巢早衰、抗衰的治疗效果上,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广大女性带来更多健康和美丽的保障!
干细胞是从脐带、胎盘中提取的一种修复器官机理的未完全分化的原始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项分化和高度繁殖的能力,医学上称为“万能细胞”,它是形成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起源细胞。干细胞对临床上一些疑难疾病的治疗如:脑瘫、老年痴呆、脑萎缩、帕金森病、中风、肝硬化、糖尿病、红斑狼疮、股骨头坏死、软骨和关节损伤、心脏和脊髓损伤等,取得显著效果,它拥有更加鲜活细胞能量,可以快速、有效进入体内,分泌多种有益细胞因子,调节体内微环境,激活干细胞再生能力,重启时光之门,追溯青春绽放源头,实现对人体衰老状态减缓,同时有效改善身体亚健康以及预防肿瘤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