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它们在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消化系统中,干细胞同样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不仅参与组织的正常生长和修复,还参与调节消化系统的多种功能。目前干细胞在消化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主要集中在肝硬化、慢性胃炎、胰腺炎、炎症性肠病等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干细胞在消化系统疾病中良好的治疗作用,为广大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选择。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脏疾病,它是由于长期肝脏受损导致的肝脏组织结构和功能上的不可逆改变。在肝硬化的晚期,正常的肝细胞被纤维化组织所替代,肝脏逐渐失去其合成蛋白质、解毒、代谢脂肪和生产胆汁等功能。肝硬化的主要病因包括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长期饮酒、某些药物或工业毒素暴露、以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等。近年来,干细胞治疗肝硬化的效果已经得到了临床研究的支持。干细胞具有分化为肝细胞的能力,并且可以通过分泌生长因子促进受损肝组织的修复。此外,干细胞还具有免疫调节功能,有助于减轻肝脏的炎症反应。临床案例表明,通过干细胞治疗肝硬化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生存质量。一项研究证实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在30 例失代偿性肝硬化(LC)腹水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将其与15 名接受盐水输注的匹配对照进行了比较。与对照组相比,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可以显著减少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腹水,并可提高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改善肝功能。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在第36 周和第48 周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 <0.05)。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第4 周,血清胆碱酯酶水平显著升高,发生时间早于对照组。该项研究还对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发现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最突出的功效是其可以显著降低胃下腹水量并诱导腹水缓解,并且,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的腹水消失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疾病,引起慢性胃炎的原因主要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饮酒等,慢性胃炎不具有传染性。药物、胆汁反流、自身免疫等因素也可导致慢性胃炎。好发于饮食无度者、长期加班者、长期酗酒者。针对慢性胃炎,干细胞能够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减轻胃炎引起的炎症反应。同时,干细胞还可以分泌多种生长因子和抗炎因子,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再生。最重要的一点是,干细胞会靶向修复受损的胃部,分化成胃粘膜细胞、胃腺体细胞,恢复胃黏膜的弹性和蠕动性,根源修复胃腺体的分泌功能,让不能够正常行使生理功能的胃,恢复胃动力,从根本上综合调理,修复胃肠道。另外,干细胞还能够改善胃黏膜的血液循环,提高组织的养分供应和代谢功能。2019年,25例慢性胃炎患者参加了一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应用慢性胃炎的研究试验。研究团队每隔一天对受试者进行一次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静脉输注,每个疗程进行两次输注;并根据患者的年龄、临床症状及进行各项检查的结果,决定为其使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治疗的疗程。在这次研究中,这25例患者均接受了2~3个疗程的临床研究。研究后期,这25例患者上腹部不适、饱胀、嗳气、反酸、厌食等临床症状均得到缓解。在这 25 例患者中,研究效果为治愈的患者有10例,为有效的患者有13例,总有效率为92%。临床研究前,对这25例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的结果显示,其胃黏膜存在轻度的炎性病变,其胃黏膜腺体出现增生。参与研究后,对干细胞应用效果为治愈和有效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的结果显示,其胃黏膜上皮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基本消失。究其原因,是干细胞发挥归巢作用,定向迁移到受损组织进行分化,替换受损的胃粘膜细胞、胃腺体细胞;并分泌大量有益的细胞因子,起到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帮助恢复胃黏膜的弹性和蠕动性,恢复胃腺体的分泌功能,让不能够行使正常生理功能的胃,恢复胃动力。急性胰腺炎是由于胰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引起的,通常分为轻症和重症两种。轻症胰腺炎主要表现为胰腺的充血和水肿,通常可以自愈且预后良好。相比之下,重症胰腺炎则更为严重,可能包括胰腺出血、坏死和感染,常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病情进展快,致死率高。慢性胰腺炎是一种长期的炎症性疾病,导致胰腺组织和功能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通常伴随胰腺分泌功能障碍,预后不佳。干细胞治疗在急慢性胰腺炎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间充质干细胞(MSCs)因其低免疫原性、免疫调节能力、多向分化、定向迁移和组织修复等特性,在治疗炎症相关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MSCs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组织再生、抗氧化、调节自噬、分泌抗炎因子等途径发挥作用,从而缓解胰腺损伤。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MSCs能够显著降低血清及组织的促炎因子数量,增加抗炎因子数量,减轻胰腺组织炎症水平,缓解胰腺组织水肿。此外,MSCs在慢性胰腺炎治疗中也显示出对胰腺纤维化的抑制作用,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和促进受损胰腺组织的修复,改善胰腺功能。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UC通常累及结肠和直肠,而CD可影响整个消化道的任何部位,病变多呈节段性分布。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干细胞治疗,尤其是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展现出了巨大潜力。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免疫调节及组织修复功能,可以通过细胞接触、可溶性细胞因子和分泌的外泌体发挥免疫调节功能,促进肠道受损组织的修复。美国研究团队在《biomolecules》上面发布了一项综述,选取了32项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炎症性肠病相关的研究进行分析,介绍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炎症性肠病的长期有效,结果表明,局部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治疗肛周瘘性克罗恩病的研究继续支持长期疗效,同时保持良好的安全性。干细胞治疗为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策略。通过利用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潜能以及免疫调节功能,可以针对消化系统中的多种疾病,如肝硬化、慢性胃炎、炎症性肠病等,进行有效的干预。临床研究和案例分析均显示出干细胞治疗在改善患者病情、促进受损组织修复、调节免疫反应等方面的积极效果。未来,随着干细胞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规范化,相信干细胞治疗将为更多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带来福音。
干细胞是从脐带、胎盘中提取的一种修复器官机理的未完全分化的原始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项分化和高度繁殖的能力,医学上称为“万能细胞”,它是形成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起源细胞。干细胞对临床上一些疑难疾病的治疗如:脑瘫、老年痴呆、脑萎缩、帕金森病、中风、肝硬化、糖尿病、红斑狼疮、股骨头坏死、软骨和关节损伤、心脏和脊髓损伤等,取得显著效果,它拥有更加鲜活细胞能量,可以快速、有效进入体内,分泌多种有益细胞因子,调节体内微环境,激活干细胞再生能力,重启时光之门,追溯青春绽放源头,实现对人体衰老状态减缓,同时有效改善身体亚健康以及预防肿瘤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