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联系我们
当前时间:
咨询热线:400-1010-468  
http://www.shbzsw.com.cn  
E-mail:SHBZSW@163.COM  
地址:上海市世贸大厦
行业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干细胞治疗30例渐冻症,76.7%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
发布时间:2025-03-07 文章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185
渐冻症,医学上称为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简称ALS),是一种持续进展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它主要影响大脑和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导致患者失去对肌肉的控制,出现肌无力、肌萎缩等症状,最终导致瘫痪。由于患者身体逐渐失去活动能力,就像被逐渐冻住一样,因此俗称“渐冻人”。
图片
令人痛心的是,由于这种疾病尚无有效药物,大约80%的患者会在发病后5年内死亡。近年来,干细胞因其再生和修复能力,为渐冻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图片

渐冻症的五个时期



依据临床症状通常会经历以下五个渐冻时期:
1、症状开始期
起病隐匿,最初症状非常细微,可能只是感到一些无力、肉跳、容易疲劳,或是出现使用筷子不灵活、用钥匙开门费力等,不易引起患者及其家人的重视。
2、工作困难期
已经出现明显肢体无力,甚至萎缩,生活尚能自理,但已经无法进行正常工作,在职场上出现障碍。
3、生活困难期
病程进入中期,手脚已有严重障碍,无法行走、穿衣和拿筷,生活无法自理。
4、吞咽困难期
病程进入终末期,四肢几乎完全无力,说话严重障碍,喝水进食容易呛咳,有些需要管饲喂食,否则易导致吸入性肺炎。
5、呼吸困难期
呼吸肌已受影响,呼吸困难,患者可能卧床,需使用呼吸机,有些会住进呼吸治疗中心或选择居家照护。
图片

渐冻症的发病原因



关于渐冻症的发病原因,目前医学界尚不完全清楚,但已知的是,它涉及到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等。
1、遗传因素:在所有渐冻症的病例中,大约5-10%属于家族遗传性,这意味着这些病例中存在已知的遗传基因突变35。已知的风险基因包括SOD1、C9orf72、FUS、TARDBP等。
2、环境因素:尽管遗传在渐冻症的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大多数病例(90%-95%)是散发性的,没有明确的家族史。环境因素可能包括重金属中毒(如镉、铅、汞),以及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职业暴露等。
3、年龄:渐冻症的发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通常在40至70岁之间发病,平均发病年龄在55至75岁之间。
4、性别: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渐冻症,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性别差异会减少。
5、其他因素:一些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存在关联,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免疫相互作用、突触可塑性、髓鞘形成和骨骼肌功能来影响神经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上述因素与渐冻症的发病有关,但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单一原因被确定为导致渐冻症的根本原因。渐冻症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图片
图片

渐冻症的临床治疗



渐冻症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和对症治疗,目前仅有2款药品被FDA批准用于渐冻症的治疗。
1995年,FDA批准了第一个ALS治疗药物利鲁唑(Riluzole),该药作为ALS 的唯一用药长达20多年。
2017年5月,美国FDA批准了新药依达拉奉(Radicava)上市,用于治疗渐冻人症,这是22年来FDA批准的首款ALS治疗药物。
最广泛使用的药物是利鲁唑(Riluzole),该药物不能治愈或改善症状,但能够明显延长生存时间和延缓气管切开手术。
早期用药治疗和无创呼吸机及时对症治疗,是渐冻人症治疗的关键,但ALS的治疗药物十分有限,这两种药只能减缓疾病进程,除此以外ALS尚无治愈或有效治疗方法。
图片

干细胞为治疗渐冻症提供了治疗新途径 



由于渐冻症的致命性和不可逆的进程,当前医疗手段无法治愈,寻找新的有效疗法迫在眉睫。而应用干细胞来阻止或延缓渐冻症的进展逐渐成为当今医学研究的热点。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可以修复或替换受损的运动神经元,从而可能减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
图片
图片

干细胞干预渐冻症的的五种机制 


1、细胞替代:将新功能性运动神经元替代退化运动神经元,并保护和支持运动神经元,恢复神经功能。
2、营养因子递送:分泌正常神经元与多种细胞因子,改善黑质纹状体系统,促进受损部位组织修复。
3、免疫调节:通过减少B细胞产生抗体,减少或抑制DC和T细胞活化,抑制NK分泌细胞因子调节免疫细胞功能,减少炎症反应。
4、归巢性:提供存活并归巢到损伤区域细胞源,分化为预期细胞类型,改善脑内微环境,重建神经功能区和传导通路 
5、外泌体分泌:干细胞具高分泌外泌体能力,外泌体具有抗神经炎症的能力,及功能性修复和神经血管重建能力。
图片

干细胞治疗渐冻症的临床案例  


案例1:
研究人员对30例ALS患者进行干细胞临床试验,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32~68(平均年龄50±9.48)岁,病程6~43(平均病程17.27±10.02)个月,给予UC-MSCs静脉滴注联合鞘内注射治疗,每次静脉滴注约3x107个细胞,鞘内注射约7x107个细胞,1次为1个疗程。
采用ALSFRS评分量表及APPEL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对比治疗前及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并对患者年龄、病程、治疗前病情严重程度 (ALSFRS评分)与治疗后改善程度相关性进行分析。
有效性分析30例患者接受脐带MSCs治疗1次,在治疗后1个月, 部分患者(76.7%,23/30)肌萎缩、肌力、语言功能、吞咽功能 、呼吸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所好转,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改善。从表1中可以看出,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与治疗前相比,ALSFRS评分升高,APPEL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安全性分析在UC-MSCs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30例中5例在干细胞治疗后4~8h内出现发热,但体温最高未超过38.5℃,持续时间均未超过24 h,未经特殊处理均自行下降至正常;3例出现轻微头晕、头痛症状,经对症处理后缓解;7例出现腰部酸胀不适,未经特殊处理自行缓解。
改善程度相关性分析:从表2中可以看出,患者的年龄、病程、性别均与改善程度无相关性,但治疗前ALSFRS评分与改善程度呈负相关(r=-0.541,P<0.05),提示患者治疗前神经损伤程度越重,改善程度越差。由此可推论神经系统尚存的未完全坏死的运动神经元可能是MSCs治疗好转的基础,提示在ALS早期进行干细胞治疗效果越好
结论:UC-MSCs靶向注射联合静脉滴注治疗ALS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在回输后可延缓病情进展,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案例2:
合作医院为29位ALS患者进行了4次UC-MSCs 治疗( 蛛网膜下腔注射,2 × 107 ~ 5 × 107 个细胞/次) 。比较治疗前后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评分量表( ALSFRS-R) 评分、改良医学研究委员会( MRC) 评分,对安全性指标进行评价。治疗后 6 个 月以呼吸衰竭、死亡等为终点事件进行随访。
临床结果
ALSFRS—R评分:治疗后第14天,穿衣和卫生能力评分高于治疗前(P=0.036),总分及其余功能区评分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
治疗后第28天,言语、穿衣和卫生能力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分别为0.032、0.015),言语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后第14天(P=0.040),总分及其余功能区评分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天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详见表1。
图片
lVIRC评分:UC—MSCs治疗后第14天,上肢肌群肌力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0),治疗第28天,上肢肌群肌力评分比治疗前进一步升高 (P=0.036);颈部及下肢肌群肌力评分高于治疗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图片
安全性观察
随访至治疗后6个月,1例患者于治疗后第3个月因呼吸衰竭死亡,其余患者无严重不良事件。
结果显示
通过治疗前后ALS— FRS-R、MRC评分的比较,表明UC—MSCs对 ALS患者的言语、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能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由此证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ALS效果好且安全。
写在最后
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疗法的临床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渐冻人的生存时间,改善并遏制了运动神经元的进行性损伤,成为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的新希望,干细胞疗法将发挥着巨大的潜力,让生命免于“渐冻”,提高患者生命质量,还ALS患者一个健康美好的未来!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一篇: NK细胞疗法让晚期肝癌患者重获生机,肝功能奇迹恢复
下一篇: 干细胞治疗小脑萎缩效果明显,恢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关于我们  |  公司掠影  |  新闻中心  | 联系方式  |  在线留言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5-2016 上海本正清源干细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