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联系我们
当前时间:
咨询热线:400-1010-468  
http://www.shbzsw.com.cn  
E-mail:SHBZSW@163.COM  
地址:上海市世贸大厦
行业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干细胞助力心肌梗塞恢复,有效缩小梗塞区
发布时间:2025-03-20 文章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163

心肌梗塞,俗称心脏病发作或缺血性心脏病 (IHD),由于心肌梗塞后再生能力有限,仍然是全球最致命的疾病之一。传统医学治疗主要侧重于控制症状和保存组织,但无法解决心肌细胞(负责心脏收缩的细胞)的损失。

图片

缺血性心脏病(IHD)持续成为全球的重大健康挑战,是造成死亡和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约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6%,位居死因首位。尤其在中低收入国家(LMIC),IHD患病率更高,这些地区医疗条件有限,进一步加剧了医疗系统和患者的压力。

IHD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引发,该病症导致冠状动脉逐渐堵塞,减少流向心脏的血液供应,进而可能引发心肌梗死。若治疗不及时,患者将面临进行性心力衰竭的风险,心脏功能受损,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尽管现有的IHD治疗策略,如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以及再灌注疗法(如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搭桥手术)能够缓解症状并降低再次缺血的风险,但它们无法逆转心肌细胞的损失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这一局限性使得许多患者最终发展为慢性心力衰竭,突显了开发新型再生疗法的紧迫性。

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

2025年1月1日,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一个国际团队在医学科学杂志Cureus上发表了题为Assessing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Stem Cell Therapy in Cardiac Regeneration for Patients With Ischemic Heart Disease的综述报告,该报告评估了干细胞治疗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脏再生的潜在益处。

图片
该报告指出,再生医学,尤其是干细胞疗法,已成为一种有前途的方法,可解决传统缺血性心脏病管理的局限性。干细胞具有分化成专门的心脏细胞的独特能力,有可能替代丢失的心肌细胞、减少疤痕形成并增强心脏功能。实验和早期临床研究表明,干细胞疗法可以减少梗塞面积并改善心输出量。
该研究在四个电子数据库中进行了全面搜索: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 和 Google Scholar。初步搜索共得到 120 项研究,其中 20 项经过筛选和全文审查后符合纳入标准。两名研究人员独立审查了研究的相关性和质量。如有分歧,则咨询第三名研究人员,并使用 kappa 统计量计算评分者间信度,得出0.85分(表示高度一致)。
1、干细胞类型及其在心脏再生中的机制
人们已探索使用各种类型的干细胞来修复心脏,包括间充质干细胞 (MSC)。
其中,最常用的是来脐带血的MSC,因为它们能够分化为心肌细胞并提供免疫调节作用。
由成体体细胞重编程的iPSC可为患者提供特异性治疗,降低免疫排斥风险。尽管ESC能够高效分化为所需细胞类型,但它存在重大的伦理问题,并且形成畸胎瘤的风险更高。人们还在研究新兴疗法,例如工程干细胞或将干细胞与生物材料相结合的混合方法,以增强治疗效果。
这些干细胞主要通过旁分泌信号传导促进心脏再生,释放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囊泡(EV),促进血管生成、抑制细胞凋亡并增强内源性心脏干细胞(CSC)的增殖和分化。相比之下,MSC由于其强大的旁分泌活性,在促进血管生成和减少细胞凋亡方面特别有效,而iPSC则表现出更大的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潜力。
2、临床证据和结果
关键临床试验提供了支持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IHD)的证据BAMI治疗是一项有300多名患者参与的多中心研究,它将脐带来源的单核细胞输注与标准治疗进行了比较。虽然它显示左心室射血分(LVEF)略有改善(3%)并减少了梗塞面积,但并没有提高总体生存率,这凸显了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C-CURE试验涉及45名患者,测试了源自人类脐带干细胞的心脏造血干细胞(CSPC)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接受细胞治疗的患者LVEF改善了7%,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改善。
总之,干细胞疗法为缺血性心脏病治疗带来了革命性希望,能培育新心脏组织、改善心脏功能,表现为心脏功能指标提升、梗塞区域缩小及运动能力提升。尽管面临细胞存活率低、疗效不稳定及伦理等挑战,但通过提高细胞保留率、标准化治疗方案及解决个体差异,干细胞疗法有望显著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一篇: 干细胞也有“睡眠模式”,生物钟竟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下一篇: 干细胞治愈一型糖尿病,90天让体内胰岛素“重生”
关于我们  |  公司掠影  |  新闻中心  | 联系方式  |  在线留言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5-2016 上海本正生物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