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到癌症时,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恐惧和无助。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癌症的治疗手段变得更加多样化。在众多新兴疗法中,免疫治疗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医疗领域的焦点。今天,我们不谈传统的化疗药物或令人畏惧的放疗,而是聚焦于一种名为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创新疗法。
NK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直接识别并攻击癌细胞,尤其在清除微小病变和预防肿瘤复发/转移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然而,NK细胞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仍需通过深入的临床研究来验证。
手术是实体瘤的重要治疗方法,尤其在减轻肿瘤负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手术本身也可能对机体免疫功能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促进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意大利国家肿瘤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发表在《Br J Cancer》上,揭示了手术对肿瘤复发的潜在影响。
研究人员回顾分析了1173名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和250名未接受手术的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结果显示,手术患者有两个死亡高峰,分别出现在术后第3年和第8年;而非手术患者只有一个死亡高峰,出现在第4年,之后进入相对稳定的平台期。这表明,手术可能加速部分患者的肿瘤复发和转移,从而缩短生存时间。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手术后免疫细胞功能障碍与肿瘤复发密切相关。NK细胞作为先天性免疫细胞,在外伤、手术和危重状态下会出现严重功能障碍。手术切除实体瘤可能会增加肿瘤复发、转移甚至死亡的风险。早在1913年,医学界就已观察到肿瘤手术切除与转移之间的关系,但直到近年,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在其中的作用才逐渐被揭示。
研究证实,NK细胞功能在治疗后第1天即显著降低,并与肿瘤转移程度相关。肿瘤患者的复发率也与术后NK细胞功能障碍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围手术期使用增强免疫功能的细胞因子(如IL-2、GM-CSF、TNF-α、IFN-α等)可以降低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这些细胞因子均能增强NK细胞活性,进一步验证了NK细胞在防御肿瘤术后复发和转移中的重要作用。
治疗后NK细胞功能障碍的机制复杂,涉及血液高凝状态、抗炎因子释放以及免疫抑制细胞的增加。深入研究这些机制,将有助于开发肿瘤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的新方法,降低术后转移和复发的风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1、缓解率75%,针对EGFR突变的肺癌效果显著
EGFR突变的肺腺癌患者通常对化疗反应不佳,预后较差。在东亚地区,超过40%的肺腺癌患者存在EGFR突变。靶向治疗已成为EGFR突变肺癌的一线治疗方案,但耐药性问题仍是研究的重点。
一项发表在《Precis Clin Med》上的临床研究调查了NK细胞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对EGFR突变晚期肺腺癌的有效性。
结果显示,NK细胞联合第二代靶向药物阿法替尼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缓解率从16.7%提升至7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从6个月延长至9个月。值得注意的是,参与研究的EGFR阳性患者此前已使用第一代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并出现耐药。研究人员认为,EGFR突变的肿瘤细胞大量增殖可能刺激了NK细胞的超活跃状态,从而逆转了靶向药物的耐药性,增强了药物的敏感性。
2. 结直肠癌患者的成功案例
2023年7月,《Cancer Reports》杂志报道了一例64岁结直肠癌患者的成功治疗案例。该患者在手术后拒绝了常规化疗,转而接受NK细胞治疗。经过2个周期的NK细胞治疗后,患者的复发和转移停止进展,且未出现任何与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
患者因横结肠肿瘤相关部分性肠梗阻和血性腹泻就诊,2018年12月接受了横结肠切除术,病理结果显示为III期横结肠腺癌,淋巴结受累阳性。术后两个月,CEA(癌胚抗原)水平为1.3ng/mL。术后6个月,PET-CT扫描显示间膜淋巴结葡萄糖摄取呈阳性,怀疑肿瘤复发。
临床人员进行为期两周的NK细胞扩增和激活后,将其输回患者体内。患者接受了2个周期的NK细胞治疗,第二次治疗间隔3个月。术后3年随访的PET-CT扫描显示,未发现新的葡萄糖摄取,患者对治疗耐受性良好,未报告任何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截至2022年12月,患者未出现局部区域复发的迹象,日常生活恢复正常。
图:接受NK细胞疗法后,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消失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NK细胞疗法在癌症治疗中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尽管手术、化疗和放疗仍是癌症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它们各自存在局限性。NK细胞疗法作为一种新兴且有效的治疗模式,正逐步成为医生和患者的新选择。它通过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帮助身体更有效地对抗癌细胞,从而降低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NK细胞疗法不仅安全、耐受性好,还特别适合无法耐受传统化疗的患者。未来,随着更多临床研究的开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NK细胞疗法有望为癌症患者带来更大的希望,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