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听说它比癌症还可怕,只要患上它,最多只能活5年?这究竟是真的还是耸人听闻?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指的是严重的心功能不全,即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它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由其他原发的心脏疾病逐渐进展加重,引起心功能失去储备的代偿能力,导致心脏无法承受正常的生理性的泵血需求,而出现的影响全身的异常状态。
心衰是心脏疾病进展的过程,是心脏终末期的表现。它是否可怕要看原发的疾病、以及进展的程度。所以在并发症上要引起警惕。
呼吸道感染
由于心力衰竭时肺部淤血,患者易继发支气管炎和肺炎等呼吸道感染。这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必要时可给予抗菌素进行治疗。
血栓形成和栓塞
1.心力衰竭伴有心房颤动者,易发生心房内血栓,栓子脱落可引起脑、肾、四肢或肠系膜动脉栓塞。长期卧床的病人,还可能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脱落后引起肺栓塞。小的肺栓塞可能无症状,大的肺栓塞可表现为突发呼吸急促、胸痛、心悸、咯血和血压下降,同时肺动脉压升高,右心衰竭加重。相应肺部呈现浊音,呼吸音降低伴有湿罗音,部分病人有胸膜摩擦音或胸腔积液体征,巩膜可有黄染。
2.对于有栓子脱落引起肢体动脉栓塞者,轻症者可用尿激酶或链激酶进行溶血栓治疗,肢体缺血严重者应作外科治疗。
心原性肝硬化
长期右心衰竭会使肝脏长期淤血缺氧,小叶中央区肝细胞萎缩和结缔组织增生,晚期出现门脉高压,表现为大量腹水、脾脏增大和肝硬化。
若经强心利尿等治疗,腹水仍不减退,大量腹水影响心肺功能者,可行穿刺适量放液。
肾功能不全
心力衰竭可导致肾脏灌注不足,引起肾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又会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形成恶性循环。
电解质及代谢相关并发症
电解质紊乱常发生于心力衰竭治疗过程中,尤其多见于多次或长期应用利尿剂后,其中低血钾和失盐性低钠综合征最为多见:
1.低血钾症:轻者全身乏力,重者可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常加重洋地黄毒性,必须及时补充钾盐。轻症可口服氯化钾3 - 6g/日,重者可用氯化钾1 - 1.5g溶于5%葡萄糖液500ml内静脉滴注,必要时可重复给予。
2.失盐性低钠综合征:由于大量利尿和限制钠盐摄入所引起,多发生在大量利尿之后。发病较急,出现软弱无力、肌肉抽搐、口渴及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者可有头痛、烦躁不安、意识不清,甚至昏迷等低钠性脑病表现。患者皮肤干燥,脉细速,尿量减少,甚至血压降低。化验显示血钠、氯化物、二氧化碳结合力皆低,红细胞压积增高。治疗时应不限制食盐,并可用3%氯化钠液100 - 500ml缓慢静脉滴入。
心力衰竭患者由于长期慢性失血、营养不良等原因,容易出现贫血。贫血可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心脏功能。
2.营养不良
心力衰竭患者由于食欲下降、消化吸收功能减退等原因,容易出现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可影响心脏功能和免疫力,加重病情。
3.焦虑和抑郁
心力衰竭患者由于疾病的困扰、生活质量下降等原因,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可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流传的“心衰患者只能活5年,比癌症更可怕”,并没有这样的说法,心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治疗,还是可以获得较好预后的。随着医学的发展,新兴疗法干细胞,在临床开展应用,都会大大提高心衰患者的远期生存率。
综合研究验证治疗效果
2024 年 9 月 11 日发表在权威期刊《干细胞医学》上的研究综述,系统性回顾了 79 项相关研究,涉及 7103 名急性心肌梗死受试者。
研究结果显示,接受干细胞应用研究的受试者在治疗后 6 个月至 36 个月的随访期间,心脏功能均展现出显著改善。特别是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作为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核心指标,在干细胞组中实现了持续增强。
与未接受干细胞的对照组相比,干细胞组受试者的 LVEF 在长达 36 个月的随访期内均有所上升,尤其是接受间充质干细胞(MSC)应用研究的受试者,心脏功能恢复成效更为显著。
首例心力衰竭干细胞治疗案例
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曾报道了世界第一例接受干细胞技术治疗心脏病的临床试验。
一位 65 岁患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受试者,在 2009 年 7 月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接受干细胞疗法的心力衰竭病人。
他的心脏射血分数(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一个指标)从治疗前的 20%,提升到接受研究试验两年之后的 40%(正常水平 55% - 70%)。
同期参与研究的 14 名受试者,也都展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平均射血分数从最初的 30.3%提高到 38.5%,一年后,他们心脏的疤痕组织也下降了 30%。
干细胞治疗心衰的机制
干细胞凭借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在特定条件下分化为心肌细胞以重建心肌功能,还能参与心脏血管再生和心肌组织重塑实现心脏再生。
同时可调节免疫、抑制凋亡、促进血管生成,且自身低排斥反应风险,从而改善心脏泵血功能与氧供能力,恢复心脏正常生理功能,缓解心衰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