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干细胞治疗,很多人心里总会打两个问号:会不会出现排异反应?配型是不是很难?还有人联想到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担心干细胞治疗会埋下癌变隐患。今天,我们就以临床应用广泛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为例,好好解开这些疑惑。
脐带,是胎儿与母体之间的 “生命纽带”。在长达十个月的孕期里,它需要巧妙避开母体免疫系统的 “攻击”,因此天生具备 “低免疫原性” 的特质。简单来说,其表面的 “免疫识别信号”(如 HLA 抗原等)非常微弱,就像带着 “隐身符” 的信使,进入人体后很难被免疫系统当作 “外来者” 发现。
正因为这种特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入体内后,引发排异反应的风险大幅降低 —— 这也是它通常不需要配型的关键原因。
不仅如此,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还堪称干细胞界的 “万能工匠”。从专业角度看,它属于成体干细胞中的多能干细胞,没有严格的 “组织特异性”。也就是说,无论接受治疗者是什么血型、拥有怎样的组织相容性,这些干细胞都能 “入乡随俗”,无需精准匹配型号,就能在体内顺利发挥作用。
至于大家担心的肿瘤风险,其实完全不必焦虑。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虽然能自我更新、实现多向分化,但它的增殖有 “自限性”—— 完成组织修复任务后,就会逐渐衰退、凋亡,绝不会像肿瘤细胞那样无节制生长。而且,它们在体内会受到多重调控:多种生长因子与抑制因子协同作用,共同维持着干细胞的稳定状态,从根源上避免了无限制增殖或向肿瘤细胞的恶性转化。
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也为间充质干细胞的安全性提供了坚实证据:
2010 年,法国 13 个科研团队在权威期刊《Blood》上发表研究,将体外培养中出现染色体异常的间充质干细胞回输到小鼠体内,结果并未诱发肿瘤;
2021 年,我国学者对 3546 名患者、62 项临床研究进行荟萃分析,在《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杂志证实,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人群中均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
2023 年,美国研究人员在《Current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杂志发布的综述也指出,正确静脉输注间充质干细胞几乎不会出现严重不良事件。
在央视 “绿色中国” 栏目的专访中,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名誉院长、上海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院院长、中国干细胞产业联盟理事长刘中民曾明确表示:“到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使用脐带、脐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尚无任何一例发生恶性肿瘤的报道。从这一点来说,大家完全可以放心。”
对于 “使用干细胞后 10 年、20 年会不会生肿瘤” 的疑问,刘中民院长也解释道:“这和使用干细胞没有关系。人本身就有患肿瘤的可能,从统计学来看,每个人一生患肿瘤的几率是 40%;50 岁比 20 岁患肿瘤的几率高 100 倍,70 岁又比 50 岁高 1000 倍。认为使用干细胞后长期会得肿瘤,其实是个误区,更多是对这一领域不了解带来的不必要焦虑。”
由此可见,间充质干细胞的安全性已通过科学的严格检验,为干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保障。
|